月映虚舟禅宗概论2003十二因缘:斩断烦恼
2003 十二因缘(下):斩断烦恼
我们继续十二因缘的讲解。
在修行中十二因缘的价值大大被低估了。很少会把十二因缘和修行中的每个过程去链接起来,这样,我们修行就缺少了一个清晰的标尺:来指导我们修到哪个阶段了,来指导我们该怎么做。
之前介绍了十二因缘基本的框架。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在这环当中,截断链接的点是在“爱”。
首先是“不取”,不怕念起就怕觉迟。觉迟也便罢了,就是那个行为,在那一刻,我们不把“那个行为”做出来。那就不至于“有”。只是念头,变成“有”之后就是行为,就是一个实际的业果。
还是种子识,会回到内部的,“有”是一个外部性的问题,尤其它这个“有”会回到阿赖耶识,也就是它进入到整个轮回的相续之中,也就是你很好的投资了你的“业”。
“不有”的情况下,至少在这里,我们就停住了。
真正的修行是:停掉“取”之后,是在“爱”。
我们讲立断,不管是哪种修法,都是让我们去能够停下来。所以第一是“不爱”,也就是: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这时候,我们爱憎心一起,好恶心一起,我们就知道:“我”出来了,这时候能够停下来。停下来是什么呢?注意我后边讲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样的,你停下来这一刻,你的心才能被显现,否则他就是一个“爱”,那么能够知道爱的这个是“心”。
下一步“受”,有一个受体在“受”。停下来之后是“心”。
再把细节展开,我们讲“身、语、意”,“爱”很可能来自于价值观,来自于我们的“意”,所以这时候停,停的是我们的“意”,刚才后边“有”,已经变成语言行为了,或者身体行为已经发出去了。我们还回到“爱”,停掉的是价值。
“受”,是什么呢?是最直接的是身体,苦乐爱憎,进一步是痛苦、沮丧、郁闷、狂妄、欢喜、焦躁等等,都是因为有个受体。我们回过过看,我们的觉受从哪儿来?当停下来,我们会看到,你一踩刹车,这个念出去了,你看到:哦,它是这样运转的。那一刻我就是被这样的运转机制带走了。“受”要找到那个受体在哪。
“触”,它触碰到我,它侵犯我了,或者它攻击我,或者褒奖我,我们说:八风吹不动,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风,实际上都是“触”。“触”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的多。为什么“触”这个人没事儿,“触”那个人可能就崩溃了呢?我们发现“触”的背后不是客观,它是有非常多的东西的,他来自于非常多的历史问题,基于此,“触”并不是客观,他怎么着我了,我当时在现场,而是看到这是一个复合杂多的聚合。当它是一个聚合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事儿并不是那么简单,既不是简单的抱怨自己、也不是简单的抱怨别人、或者是抱怨环境。从这儿开始,我们才能展开对“缘起”的体会、对“因缘”的体会、对“业力”的体会。都要从这里,才有一层层的展开的可能。
所以看到“触”是一个非常核心修行的节点。
如果从“爱”断掉,做个准备工作,往修行走,那还是非常粗大的。只有到“触”的时候,我们才开始真正碰到修行的一些味道,因为“触”的背后就会非常复杂。
我们说的“触”,一般认为是可客观。因为我看见了,我听见了,我感受到了,这是“六入”。那么他骂我了,他攻击我了,这一句话,我觉得被侵犯了,换另外一个人,我就觉得无所谓。我们发现“六入”进来的时候,在它之前,也是有色彩的。即便我们是看到,这个时候看到,和那个时候看到,这个语境下看,或者那个语境看,都是不一样的。你基于不同的价值去看,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看到“六入”实际上之前还是有价值。
之前是“名色”,“明色”是非常好的一个名字,准备的把这个点表达出来了。一个是:“名”一个是名称,有一个标记,有一个归属的标记。“色”,毕竟有个物质在这儿。按照亚里士多德,这个叫形式因,和物料因。它是有质料的。
看到“名色”,哦这个值钱,我的“六入”会进来,他的黄金灿灿、这个包浆真好、或者这个东西很美味。“六入”才出来。在“名色”会看到:这个“名”和“色”共同组合起来了我们“六入”展开的方式。所以到这一层,我们才能看到,我们后面的价值判断的基础是什么。
在“名色”之前,我们看到了,这个“名色”我们在标记这个它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个“识”了。
在“识”之前再动,毕竟已经有一个“我”在看了,或者那一刻已经发生了,虽然还没有显现,那个分析没有出现,分明那一刻已经动了,这是“行”。
再往前,我们才看到我们的“无明”。我们已经在一个很大的分别当中,或者在一个视野狭窄的道路当中,已经被锁定了。
这样讲也是一个大概,帮助我们理解十二因缘和修行的关系。
在每一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要倒转十二因缘。从“不爱”到“不受”,再从“触”上去断开,这每一步,心都可以显现。
但是这个“自欺”,一层一层的往下剥,像剥洋葱一样,剥到最后就是:大圆镜智性清净。只有那些都没有的时候,我们才叫“平常心”。这还谈不上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指的是我们的“自性”。或者叫:庭前柏树子。或者叫:吃茶去。这时我们才做到了基本的稳定度。
这就是逆修十二因缘,不管修哪什么法门,只要拿这条一验,你基本知道你在哪个位置上。或者说某个领域某个境界当中,你修到了哪。在一个境界当中你可能修的很好,可能你还觉得不错,但换一个领域,碰到你的底线、碰到你的边界,再或者碰到陌生的领域,可能问题就显现出来了。
这是我们行菩萨道,不断的在世间觉当中去展开。因为世间觉,是最好的让“自我”得以显现的一种方式。这就是为什么说禅宗是“断法”的一个核心的理由。
禅宗有句话:两刃相交无需避,好手需是火中莲。
这样的十二因缘的显现,恰恰是在烦恼当中,直接去体认我们的习气,近而去撇见我们的“心性”。所以禅宗说:烦恼即菩提。
在“有”之后已经是业力了,相当于犯罪被判刑了,你要坐牢了。其实行为已经是出结果了。没什么可修的了,你只能去受这个业了。我们至少要从“有”开始往回退,真正从“爱”开始才能截断这个链条。一格儿一格儿往前退。
我们再说另一个维度:还是基于十二因缘。
我们刚才讲的“断”,指的是相对于我们的颠倒识: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梦尘缘影为自心相,一个颠倒的层面去“断”。
另外一层面,我们从正面去体味“心性”的时候,那么十二因缘是怎么体现的呢?我们的基础是粗大身,就是我们的肉身,我们还有精微身,就是我们的气脉,还有极精微身,是我们的心性。
我们必定要由以粗大的身开始做为基础,像金字塔一样,才能够让我们的上层精微身和极精微身能够得以去妙用和显现。
第一部分是海底轮,上面是脐轮、心轮、喉轮、眉心轮、顶轮。对应的是:地、水、火、风、空,就是五轮塔,也就佛塔的内在结构,其实佛塔表达的就是我们赖以修持的身。
既然是身,就需要能量运转,我们的心智、明觉、气脉都需要能量,身体提供了这样的一个空间,让能量去游舞,这是我们得以人身、可以去修行的一个根基。
从这来讲,和十二因缘的关系是这样的:海底轮是“触”,也就是我们基本的觉知的展开,比如:色、声、香、味、触、法。《金刚经》里说:不以见闻觉知生心,也不离见闻觉知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说:不离世间觉,行住坐卧皆是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所以说有智慧、有福报,第一个福报就是觉知力,觉知来自于我们整个心性的敏感,从肉身的觉知,到内心性的觉知。从这来讲,我们以前:身受心法,四念住,及身是空,当我们及身是空的时候,这个身更通达、灵动、妙用,觉知也会更细腻,这就是我们所有修行的根基。
有这一层,我们海底轮的能量,对应着我们身体的肾、生殖系统,整个这样的,才会得以打开。
“触”打开之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腿,打坐的话,腿会变柔软。不会那么痛苦。我们越麻木,越僵硬,所谓说麻木不仁,直接会体现在腿的僵硬。就是六根暗钝,《药师经》里讲:盲聋暗哑白癞癫狂。我们被浓浓的粘稠的东西包裹着,使我们缺少一种觉知,更不要讲明觉了。这叫“正触”,并不基于这个身体的苦乐的感知。
反过来的敏感它是基于爱憎的。就像很多女性天生比男性敏感,但这种敏感变成一种自我投射的时候,它并不带来智慧,反而升起更多的烦恼。这就是原因,并不是敏感就一定是对的。敏感是不是和“空”可以相结合,如果既能感知,又不在上面叠加的时候,这是所谓的“正触”。
从这儿开始,这是我们觉知的训练,很多各种最基础的训练,从身语意的训练,都是从觉知开始。
“正触”能量累计之后,会延伸到脐轮,脐轮是“正受”。比如:我们都喜欢吃好的,类似我们爱吃甜的,不爱吃苦的。比如我们学中医的话,我们五味去尝,各种甘苦酸腥咸,苦是怎么苦,酸是怎么酸,酸的层次在哪,气味归经,这就不是一个小朋友说我喜欢吃,我不喜欢吃;喝茶,这个好香啊,那个好甜啊,把这个断掉。只是感知它本身。不去带爱憎的受是“正受”,这个会进入到“脐轮”。我们去用食物、喝茶当中。
刚才讲,海底轮对应的我们的先天之本,跟我们的肾,是关系很敏感的,神经系统,关系是很直接的。脐轮,它对应我们的消化系统,我们的整个儿脾胃,我们中间这层,它属于属于运化的轴心,属于后天之本。我们吃的东西,这些和我们的心性关系很大。
“受”的展开,直接对应的是我们的肉身。所以说,看一个人有福报,气血充盈,人很正,不带斜的歪的;干瘪就代表着气血不充盈。所以说看相,看的很多是这个。
在后面,是“正爱”,是我们的心轮。通常我们我们的爱是带着褊狭、带着自我、带着排斥什么、划定边界,这个爱,是一种狭隘的自我的爱。当我们把“自我”断掉之后,爱是自然的一种慈悲,一种关怀,一种温暖,是真正的心的温度,能够去善解人意,能够去很好的交流。“爱”的展开是一个人的温度,是一个真正富有生命感的状态。
“取”,是喉轮,它对应着语言。身语意,语根的障碍、包括语言系统的障碍,核心的会污染喉轮。
“取”什么,实际上我们以前讲语言,要么是个碗,要么是个棍子,当我们把语言当成工具性的时候,要么可以装东西,是个容器。如果拿他去干什么,就变成了贪,我拥有了东西。或者对别人的嗔,去指示别人,去使世界按照自我的方式的一种工具。这就调转过来,和“爱语”很好的去交流。
而且能够超越概念,这样的去通达,不会被语言所障碍,更深层的交流,都是来自于喉轮。
“有”对应着眉心轮,我有什么,本身就是一个偏执,我拥有什么,富贵贫贱,就是带有看待事情的分别念。
我们看这一类的菩萨在眉间还有一只眼,对应眉心轮,代表用心去看,不是用外在的知识、价值观去看东西,那样就会通达,勘破外在的边界和障碍。白度母等,只要有这只眼,就代表智慧。这种通达,是超越世间的见解的。像一种很深的通透的见地,对应的就是我们的眉心轮。
再往上,就是顶轮。我们的生---老死,到了顶轮之后,就是和世界的链接,是一种广延,不再在被身体所阻隔,一种通达。这个境界更高,我们会直接超越这个身体,一层层超越这个身体的分别。通过它去和法界和各种各样世界的链接。
每一步的能量,我们的心识,我们的智慧,不管是福报还是业报,其实都要通过这个去显现。
那么我们的能量到哪里,这是硬指标。
如果你的“触”没打开,你就不要谈“受”,它是不会发生的。
“触”打开,海底轮能量充盈,像充电一样,这个能量马上到了脐轮,到心轮,到喉轮,到眉心轮,到顶轮之后又回到海底轮,这样像充电似的一格一格的充。这是所谓身体、根器、资粮是来自这部分。我们做大礼拜,去磕头,实际上直接通过身体的修持去集资进藏,这就是它的原理。
也对应这触-爱-取-有,现在不展开,这会在修行当中具体去讲。以上是正面的十二因缘。
不往细了讲,至少带给我们十二因缘和我们修行有如此密切的关系。不管从时间上、空间上、身语意上,方方面面对应着都是十二因缘。这是绝大数修行人不了解的。所谓道次第就是这个。我们在这儿,就会清楚知道我们的坐标在哪里,应该怎么做。
禅宗讲: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是有两层的意思:根本的是“水穷处”,就是这个的源头,那么我们的源头一个是身,一个是心,所以我们要回到身心的源头。坐看云起时,去看它怎么流转。青山不碍白云飞,这样的一个身体,并不碍着我们的心。这是禅宗的一个根基,修行的方式: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都是从这个基点开始。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