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学佛修行的一大障碍
世智辩聪是“八难”之一
八难者,八处障难也。《长阿含》卷九、《中阿含》卷二十九等经典记载,八难者,即︰地狱、畜生、饿鬼、长寿天、边地、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
“世智”与“佛智”的区别
聪明不是般若智慧,是“世智”。
“世智”与“佛智”的本质区别在于:
“世智”是夹杂有染的;而
“佛智”是清净无染的;
“佛智”是清净无欲的。
一切烦恼皆因“我执”而起,凡夫喜欢执“我” :我的观点、我的想法。然而假合之身的“我”,本身就是虚妄的。佛说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要我们放下“我、法”二执,去妄归真,知道放下的,是智者,执着不放的是愚者。
做大智若愚的修行人
学佛的人哪怕没读过书,佛教的经典也听不懂,但是只要能遇到善知识,很虔诚地念佛,他的信仰也是正法。
敲开信仰的门,或者说世界上的真理,有两种方法:
一个靠辩证的逻辑思惟,还有一个靠身体的实践、直观的感受。
有很多做技术工种的技术人员是科班毕业的,技校毕业的。但是也有的技术人员是连图纸也看不懂的,手艺却非常好。只要跟他一说一比划,他马上就能给你做出来,这也是技术员,这种技术员叫实干家。
佛教里说,不能看不起老太太、老大爷,那些不识字的。他们很虔诚的,不能说他们不是正信,而且我们有时候修行还要向他们学习。印光大师说,修行要如愚夫愚妇。因为他们的心很专一、很虔诚。佛教这条路,有时候是靠虔诚才能进去的,心诚则灵。
一个不识字的老太太修,同时一个大学教授也修,两个人谁先成就,说不定的,有可能一个字不识的老太太先成就。我们识字,有文化又有知识,但是不要认为有文化、有知识就会更优越。佛教还要靠虔诚,因为佛的智慧是远远超过我们的经验积累的。我们知识经验的积累叫刻舟求剑,我们的思惟方式是经验主义、教条主义式的,但是真理的长河是川流不息的,生命也是如河流一般不舍昼夜。
所以我们现在还要与时俱进,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我们的智慧更要超越过去读的书、所获得的文凭。如果不超越,有时候它们还可能会成为我们追求真理的障碍。所以说我们在学佛的路上,追求真理的路上,既需要辩证思惟,同时又要超越自己,要提高我们的直觉感受,最终突破狭隘的自我,所谓“茅塞顿开”,融入佛光。
摘录自传喜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开示
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若虚空。语其浅近,凡夫皆可与知与能。语其深远,圣人有所不知不能。世间聪明人若有涵养阅历,便可入道。否则必以小慧自负,遂致妄以己见,毁谤佛法。
以故世智辩聪,佛列于八难之中。其所警诫者,深且切矣。
其病由于以凡夫知见,测度佛菩萨之境界。使知佛菩萨之境界,决非凡夫所能测度。则可废然止矣。勿道佛菩萨境界,非彼所能测度。即彼从生至死,起心动念之主人翁,彼又何尝稍能知见。若能亲知亲见自己之主人翁,便可渐知佛菩萨之境界矣。
彼小慧自负者,譬如盲人不见天日,遂谓为无。群盲听之,赞为识见高超,的确无谬。而不知其为自误误人之邪说。岂不大可哀哉。是故古今凡出格大通家,莫不以佛法为淑世善民,穷理尽性之本。
其建大功,立大业,发挥圣贤不传之妙者,皆由学佛得力而来。以聪明自负者,何足知此。病夫知医,浪子怜客,不禁感慨悲歌,陈此忠告。倘能嘉纳,则幸甚幸甚。
摘录自《印光大师文钞》
达摩的门牙和神光的手臂
梁武帝跟达摩祖师机缘不契以后,达摩祖师就一苇过江,踩着一片芦苇叶子渡过长江,一路北上到了开封,当时正遇到一位神光法师在讲经,神光法师因为出家以前对儒家、道家的文化都很精通,所以讲经的时候旁征博引,讲得大众都非常欢喜。
达摩祖师在底下听,然后就笑。讲完经以后,神光法师问达摩祖师:“你听我讲经的时候一直在笑,是不是我有讲错的地方呢?”
达摩祖师就说:“你讲得好是好,但是这样不能了生死呀。”
神光法师听后就很生气,那个时候的人很直率,他就把手里拿着的铁做的念珠一下摔过去,刚好打在达摩祖师的嘴上,把他的门牙打掉了一颗,
达摩祖师当然没有生气,他没有把牙齿吐在地上,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圣人的牙齿直接吐在地上,这个地方会大旱三年,所以他就把牙齿吞到肚子里面去了。我们中国的成语“打落门牙肚里吞”,就是从达摩祖师这里来的。祖师看看机缘不契就继续走,走到嵩山少林寺去了。后来,神光法师的寿命到了,晚上的时候,无常来催他了,说:“你的命要尽了,跟我们走吧。”
神光法师说:“我学了这么多佛经,我也会讲经,为什么我还不能了生死,还要跟你们走?如果这样的话,这个世间到底有没有能够了生死的人呀?”
无常就跟他说:“有啊,前面被你打落牙齿的,那个胡子很长的和尚,他就真正能了生脱死。”
神光法师说:“那这样吧,你们宽放我一点时间,我一定要去学习。”后面的公案我们也都知道了,立雪断臂求法,一直到天上下红雪。神光法师是一个很直爽的人,他能毫不犹豫地拿出随身带的戒刀把手砍断,血喷出来染红雪,以这个来求法。
可见,无论我们学多少佛法的知识,都不能让我们解脱呀,我们要学的是佛法的智慧。
佛法的智慧不是说叫你去记多少名相,或者能够背多少经典,而是向内能够开发多少智慧,能够破多少执著,在当下的生命里,在当下的每一个刹那,如何让它成为我们开悟的因缘,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所以知识的累积并不会导致开悟,反而可能形成所知障,佛法真正要学的话,是要学精髓,也就是智慧。禅是在智慧层面,不是在知识层面,我们这样来体悟。
藏传佛教宁玛巴网为您提供最新的藏传佛教宁玛巴信息,让您快速了解藏传佛教宁玛巴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藏传佛教宁玛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