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存诚


第九十八句: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君臣有义矣,不诚则不能相临;父子有礼矣,不诚则疏;夫妇有恩矣,不诚则离;交接有分矣,不诚则绝。以义应当,曲得其情,其唯诚乎。

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八《体论》。
天地有纪矣,不诚则不能化育。”天地有纲纪,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天地的纲纪,比如一年有四季,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四时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山河大地、动物、植物、矿物都相同,不是只为某一个人,或者某一类的动植物而来,它没有任何偏私。如同春雨普润,是无私的,万物都能够得到它的滋润。


所以古人说: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日月的光明普遍地照在大地上,没有丝毫偏私。春夏秋冬,也没有私行,“”是流行、行动。这就是大地的真诚,是平等无私地照顾万物,使天地万物各遂其生,各得其所,所以天之道,就是诚。

《中庸》上说“诚者,天之道也”。真诚是每一个人本有的天性。“诚之者,人之道也。”人应该效法天道去体现和恢复这种真诚。“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人们依循经典、依循圣贤的教诲来恢复自己的明德,就是人的修行之道。要恢复真诚,就要老实听话真干。不是经典所说的教诲就不说,不是经典所教的行为就不做。

所以人们要恢复真诚就要随顺圣贤教诲,而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这才是真正向圣贤和经典学习。但是现在人都太自以为是,太过“聪明”,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比如当今社会,无论贫富贵贱都身心不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信自己的意思,自以为聪明,对古圣先贤的教诲和经典生起怀疑之心,不能依教奉行。人们本来想追求一个幸福美满、吉祥如意的人生,但是因为选择的方法、途径、手段错误而适得其反、背道而驰。

孔老夫子没有傲慢心,不按照自己的意思和习气行事,而是依照古圣先贤的教诲,对其有坚定的信心。“信而好古”,孔老夫子对于经典毫不怀疑,念念不忘古人的风范,他在喝汤时能够看到尧帝,在墙上能够看到大禹,在梦中梦到周公教导他,这就是至诚感通。

”是我们本有的真心。但是习性障碍了真心的显现。所以只要克服习性,真心就可以恢复。《大学》上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想要达到世界和平、天下太平,就要“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所以根本是格物。格除物欲和习性,智慧才能够显露,诚意、正心也才能得以显现。

格物要去除贪瞋痴慢疑和成见。比如“贪”,与人相处时斤斤计较,就无法达到真诚;当心中生起自私自利的念头,不懂得换位思考,也无法达到真诚。

在日常生活中,不论面对何种境缘,人们都应修炼自己不起爱憎与分别之心,且常怀恭敬一切之心。当人们挑剔外在境缘时,就失去了真诚。很多人遇到问题就想改变外在环境,认为换一个工作、团队,甚至另一半就能改善状况,但却永远不能解决  问题。为什么?因为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一切的外境、缘分都是自己心现识变的结果。

恢复真诚,首先要将贪念放下,要将追名逐利的心放下。如果看重名利欲望,超过看重父母,又如何能提起孝心呢?现在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孝顺,但是如果看到古代的德育故事,就会感到很惭愧。古人为父母连死亡都不畏惧,所以能够显现出诚心。而我们为父母仅做了微不足道的贡献,就已经认为已经付出了很多,怎能显现出诚心呢?

有一个“实夫拜虎”的故事。包实夫途遇凶恶的老虎,但是因为他至诚的孝心,就告诉老虎他是要回家奉养父母。他的真诚心和一念孝心,让凶恶的老虎都受到感化,所以没有吃他。因为老虎也有本性,它也是被习性所控制。所以人的真诚之心不仅可以感化人,还可以感化动物。


《中庸》上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至诚心显露,就能够见性;至诚见性之人,就能够感动他人;“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不仅可以感化他人,动物、植物也都可以被他感化;“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所以他就可以和天地一样化育万物。君子圣贤的德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三字经》上讲,“三才者,天地人”。人和天地并列,被称为三才。就是因为人能够尽其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和天地一样化育万物。只要恢复人们的真心,即至诚之心,就可以做到。所以人要懂得自爱。就是要明了自己有真心明德,不能糟蹋了自己的本性本善。人要恢复自己的明德本善,进而去化育万物,这样的人生才最有价值。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