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养性,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呵护


文化自信

《佛祖纲要》中记载

孔夫子是文殊菩萨在人间的化现,是儒童菩萨的化身,月光菩萨化现到人间为孔夫子最得意的门生——颜回。所以我们就知道,这些超越一般人的高贵品行,并非是一日所成的。

01

“己之不欲

勿施于人”

就像当今的中国人一样,我们的中国精神也是经过千万年实践而形成的。从三皇五帝一直到周朝,人性里面都存在着最本然的一种东西——“己之不欲,勿施于人”。我一听到这句话,便有一股热血上涌,泪水就要夺眶而出。不是我故意激动,而是听到了生命里本有的声音。

“己之不欲,勿施于人”,这是生命里本有的善,同时它也跟生命里本有的恶在较量,这就叫修行。如果这种修行能够形成一种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在遵循一种道德轨则。

所以孔夫子为什么要恢复礼乐?礼乐实际上是一种国泰民安、安居乐业的社会次序。人有一种格,有他的位置,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能颐养精神,身心灵能成长,就能确保他可以直接通于天地,安居乐业。实际上也确保了人们身心灵健康的一种社会次序。

当人们不明大道的时候,就会认为孔夫子在为统治阶级说话。我们现在讲“双赢”,天下太平的话,实际上受益者是老百姓,如果天下次序紊乱,受害者也是老百姓。孔夫子所弘扬的是人的本性的力量,人是可以通达天地之道的,是能从肉体升华到道体的。

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弘扬的圣贤思想是非常接地气的,每一个都来自于人性最朴实之处。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自己也对学生讲,你们以为我本事很大,什么都会,实际上我当初过着贫贱的生活。我曾经为了肉体的生存去拼搏,但当我学了六艺,当我刻苦地去学习周朝的祭祀法时,当我学到天地大道时,就不再为了肉体生命而活着了,我要为志向而活。

所以他要匡扶大道,要恢复周礼,要改善礼崩乐坏的现象……以复兴道统为己任,这已经超越了最基本的生存意义,已经升华到道义的生命层次了。

02

梁漱溟先生

最后的大儒

我们再来看梁漱溟的精神世界是什么?为什么把他称为最后的大儒?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梁簌溟有一次在中国佛学院的公开演讲中,讲到“我十几岁就知道我的前世是一个出家人,我以前不敢讲这个,怕别人笑话。”所以他吃素吃了一辈子。

他给自己两个儿子起的名字,一个叫“宽”,一个叫“恕”,连在一起就叫宽恕。宽恕也有原谅的意思,但是还有比原谅更宝贵、更高贵的含义。做人,一个是要宽待一切;第二,要秉持忠恕之道。儒家的精髓是:仁者,人也。它表现的品质就是宽宏与忠恕。

除了宽宏别人的缺点,对内来说,我们要提升自己的品格,这样才有宽恕别人的能力、帮助别人的能力、原谅别人的能力——原谅别人是需要能力的。

梁簌溟他一生的这种坚持,他的爸爸梁济对他的影响很重要,梁济的死是向死而生。这种生,为了家国文化;这种死也要为振兴家国文化,所以他写下了数千言的警示书。这种精神更是激励着梁簌溟的一生。

03

文化自信

通过人性找回我们的佛性

我们现在看到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国家重要事业了,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间节点,首先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也是公民,我们既享受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滋养,也享用着现代科技文明的便利,我们人不仅仅要有优雅的素养,实际上还有更重要的,就是通过人性找回我们的佛性。

每一个生命能够回归大道,愈发地需要传统文化来呵护我们的心灵;构建现代健康的身心世界和社会次序,需要强大的传统文明的力量和修养来增加我们的定力。这也是我们的一种文化自信。

佛教作为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在历史舞台上已经中国化两千年了,已经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在复兴中国文化中的人文观、道德观,甚至修身养性方面,佛教还是有它不共的价值的。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扫码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日清凉宝

佛日清凉宝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日清凉宝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日清凉宝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日清凉宝。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