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
什么叫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是在利他中自利。
这种利他,
对于一个长的时空来说,
它是有意义的。
但是对于此生来说,
是要舍弃的。
舍弃今生
佛日清凉宝
因此,每天我们都很尽力,今天有今天的缘分,尽力多帮一点众生,因为明天是不知道的。如果有明天,我们也将尽力地在奉献中自我净化,在奉献中自我修行。这是一种以奉献为修行的方式。
因为我们这种是模糊型的奉献,也不知道哪一个众生确实得到利益。就像供养水米一样,我们观想着满世界都是水米,也越来越相信一定是有众生可以喝到这个水,观想得越有力就越真实不虚,但是谁得到是不知道的。
但是要保持着这种理性的奉献就不容易了。有人说:“一天做好人容易,一辈子做好人就不容易了。”做好人就是先人后己,所以有一句话叫“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为我们佛弟子来说,这一生听到佛陀的教导了,有了理性的智慧,愿意将此生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这上面,所以又有一句话叫“舍弃今生”,这是一种超越自我的人生。
这个超越是不容易的。要把过去的善根、诸佛菩萨的加被变成一种理性,变成自己坚定的选择,舍弃自身于菩提大道之上,这是不容易理解的。
我们这样讲一讲,当下也不一定理解的,离开这里了就更不一定理解。哪怕你能理解,也这么去做了,全世界也不一定理解你,你爸妈都不理解你,这就需要思想理论的支持。
佛教的“教”和“证”二门,是从理论上的修行,转为验证的修行。“教”和“证”,就相当于物理学上的理论物理学和实验物理学。理论物理学的概念和公式是“教”,实验物理学的实验结果是“证”,这种形式是当今人类社会共同认知的主流观念。
更需要智慧
佛日清凉宝
当电灯泡发明出来的时候,不管你懂不懂发光原理,懂不懂这一个灯汇聚了多少物理学的知识在里面,你看到了就可以受用。
在佛教来说,当你修行得道证果了,比如佛教的小乘有果位: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菩萨有果位:十信位、十住位、十回向位、十行位、十地。这些跟内行人是可以量化出来的,但是没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它是无法量化的。所以我们佛教或者中国思想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传统形式,在当今世界是非主流的存在。
在防疫方面,中医的防御系统是有效的,它是带着具有八千年历史、一代一代的圣贤传承、天地人合一的理论的。越庞大、越自成系统的理论,越能构建一个健康的防御系统。如果是佛医呢?那就是更究竟,更了义,它给我们人类构建的免疫系统、保护系统就更强大。
这两天我们也看了一些当今社会人物的访谈,都是不约而同地指向智慧——人类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智慧。
我们说要改变命运,那在改变思想和改变行为上哪个是重点?思想是重点。同样的行为不同的动机,产生的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也就是表面看似好的行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动机,未必会产生好的结果;表面不好的一个行为,有好的动机,结果依然是好的。
就像父母亲管教孩子,声色严厉,甚至呵责、惩罚,这到底是好还是不好?这要看父母亲的动机和智慧是什么。如果动机不好或者智慧不高,哪怕就是千般宠爱,实际上对这个孩子不一定好。中国还有一句老话叫“棒下出孝子”,那么溺爱孩子的结果怎样,就有一个考量了。
如果一个社会对这个都没有想清楚,那么佛教在社会存在的合理性就没有了。我们不懂得尊重佛教,是因为不知道它的价值所在,这不是佛教的过错。可以说佛教也是一个时代的智商、德商、情商、觉商、道商的试金石。
作为我们佛弟子,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在因上用功,果上如何不必强求。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这种奉献精神的价值,现在的话就叫文化自信。我们要具有这种文化自信,坚忍不拔地去坚持,自始至终的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后方得始终。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