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地区如何寻龙点穴
如果您看过《入地眼》一书的话,就会知道里面有这么一首诗:
莫道高山方知龙,却来平地失真踪。
平地龙从高顶发,高起星峰低落脉。
高山即认好星峰,平地两旁寻水势。
两旁水界是真龙,水缠既是山缠理。
霜降水溪龙不现,春夏水高龙背见。
此是平洋看龙法,过处如丝或如线。
必须形迹明显落,渺茫无凭终不信。
高水一过即为山,低水一寸水回环。
只为时师眼力浅,便云此处好峰峦。
谁知高山落平里,退卸越多越有力。
祖宗父母数程遥,灰线但蛇寻脉脊。
隐隐隆隆须仔细,蛛丝马迹要分明。
如发如珠是真峡,一断一续莫离踪。
平洋一突更为奇,活动尤须求束气。
突然入穴口钳开,两水夹护是真踪。
这不是一首普通单纯的诗,理解了这首诗,就等于给您了一把打开平洋龙的钥匙。
很多人都知道山龙,确不知道平洋龙,更不了解平洋龙的力量,实际上平洋龙结穴比山龙结穴发福更快更悠久。古云:“万仞不如一堆,高山不如平地。”因山脉相比较明显,但看平洋之龙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般没有经过名师指点的人更没有读过如何判断平洋龙方面的书的话,是不会掌握平洋龙的。
平洋龙不象山脉的山那么明显好看,它很坦夷并无大顿小起之势,又无秀丽耸拔之峰。龙在行动时只不过隐隐约约,仿佛高低,依稀厚薄而已。因此,地理师必须一定要用心去看去想平洋龙,初学的朋友可能会一到平阳地会出现捧着;罗经发呆的情况,不知道如何下手。实际上寻找平洋龙必须抓住窍门,不然就好像水中捞月一样困难。下面我们就平洋龙扦穴的方法详细介绍如下:
平洋并非真的坦夷,也有起伏,只不过不要用山龙的方法来判断平洋,判断平洋龙的起伏,我们要调换一种观点,凡是平洋龙高一寸即为山起,低一寸为伏,运用这种心理尺度来衡量渺茫的平洋自然就会不同了。
平洋龙也有山与水,俗称:平洋高三寸为山,低一寸即为水。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仍可以作为判断平洋龙与水的界限的重要依据。初学一定要灵活运用,平洋龙与水的差异就不难辨别了。
一。平洋龙也有来有去
平洋龙起伏不大,行走过峡不过隐隐隆隆,或高或低,如失踪行迹,一般很难辨认平洋龙的来与去,实际上再难的事情终有解决的办法,判断平洋龙来去,必须看水流的方向,也就是依水定龙
如果水流向东,则龙也东行,水流向西,龙也是往西行了。
二。平洋龙的行与止:
平洋龙如毯度铺张,原则上不容易判断,仍然要依水的方向判断平洋龙的行与止。一般水流没有阻碍,说明龙仍然在行走,水逢湖河池塘而止之地,说明平洋龙也就停下来了。搜订阅号,中国风水研究会,看硬文章。
三。平洋龙的背与面
平洋龙通常在水乡之地,离祖已远,一般与近山平阳不同,平阳之地背后数里有秀丽耸拔的山峰作为来龙之祖,而水乡之地,连绵数十里百里甚至近千里之遥一望平夷,并没有高低起伏,如席平铺一般,一片连一片,一段接一段,逐波随浪而来,很难判断平洋龙的背与面,一般依水来之处为背,水合之处为面。
(平洋与平阳不同,一定不要混淆。)
四。论平洋龙的有情无情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了平洋龙的来去,行止,背面。下面我们近一步了解平洋龙的情意如何,换句话说也就是辩证平洋龙的真与假。辩证平洋龙真假的方法,首先分析平洋龙之水趋向所在,同时了解护卫龙砂的弯环抱势,这种龙为真,反之为假。
五。平洋龙的过峡:
平洋龙的过峡之处与山龙不同,凡是平洋龙过峡两旁左右之水对锁形如八字,并无拽扯反逆之势。
平洋龙的过峡愈多,龙身愈贵,凡是平洋龙过峡一般带有随身护卫,所谓护卫是指两旁砂水护送,平洋龙过峡渡水如获至宝(指过河渡江)水中必有微高之脊,水底之土必硬或有暗礁。
六。平洋龙到头结穴
俗云:“平洋莫论龙,水绕是真踪。”凡是平洋龙可以分析水的来去,水至右来,龙也从右边来。若是真龙到头结穴,左右必然有两股水界送气脉入穴。穴前必有低小明堂,左右随龙水送到局前交合。前有朝案之砂,横拦之水弯环穴场,四周护送之砂,回头顾穴,面面有情,明堂平正,水口交牙,前兜收后拱送,左砂向右,右砂向左,穴居正中,如官员坐衙一样,四面环抱,此为天然结局。
平洋之地,形如仰掌,实为阳气有余而阴气不足,平洋龙到头结穴多数作微微隆起之势。俗云:平洋一突最为奇。此实为阳来阴受之法,可以在隐隐隆隆处扦穴。但扦平洋之穴必须要得水,平洋之穴得水和山龙之穴收水稍有不同,因平洋本是水乡沼泽之地,收取水本不困难,但地理师必须要认真分析穴前水势和远近之水是否有情。平洋之地得水一般要注意一下几种情况:
1远水,明堂要低,否则散气。
2近大水,穴宜后退,否则犯荡胸。
3近靠小水,穴宜点出,否则水不见。
4逆水朝,要有近案,否则水直冲。
5顺水,要有交牙,否则雄雌不交。
6逆水当朝,必须弯环而来,不然如射箭一般不吉。
7横水过堂,要求形如环抱如丝带,如果横水过堂如直线琴弦不佳,称谓不得水。
8大水奔逐向前,不汇聚不佳。
9小水如绳,不绕也称为不得水。
以上是对平洋龙的解释,相信大家已经明白,但学地理必须要多实践,不可拘泥。后面还要说说穴,砂,水以及怎样立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