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虚舟禅宗概论3004-2 大知小知:风动幡动,仁者心不动
3004-2 大知小知:风动幡动,仁者心不动
那么“种子”是什么呢?现在的液晶电视一开就亮,一关就没了。以前电子管的电视,当没有信号的时候,全是雪花点儿,哗哗哗……。那些点儿,就是打在屏幕上的电子信号,它通过这个明暗,组合成图像。每个点儿是刹那生刹那灭,靠它们相续,点儿一直出现,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稳定的图像出来。这个刹那生刹那灭,就和种子识的显相特别的像。我们通常看到的一个大的事件,其实它是无数的种子的聚合。就像我们看电视一样,它组合出一个图像来。
第七识遇到一个事情的显现,调动第八识的数据,第八识和第七识结合,然后又通过第六识。第六识形成它的意识、判断。它认为我是客观的,我在现场,我是看到的,那么它就觉得这个就是。
春花秋月夏杜鹃,是不带第七识的判断。我们感到风动幡动,风动幡动这个叫:现识。两人争吵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这个就叫第七识,也叫:分别事识。所谓风动幡动,仁者心动,你们两个心在那动在那吵。我们从这个风动幡动中能看到,我们对因果的理解。风吹了幡才动,然后……这个叫意识。至于说争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为什么争?是他两争一个高下,争对错,还是争面子,他们背后的的东西,这叫第七识。但是看到风动幡动本身,仁者心不动,这是叫:现识。而这两人争风动幡动,二龙相争,老僧只管看,这个不动和清晰,这个叫:真识。
我们在轮回当中不断看到的是这几识的流转,五识和八识是在果上,六识和七识是在因上。六识的意识,我上过学,我读过书,我有价值。第七识这个判断,我基于什么进行一个价值判断。所以这两个形成轮回的种子,才会埋到第八识,第八识的种子遇到事情又会被调动出来。再和六七识去结合。不断地这样循环。
最后最终表达的行为通过前五识,我去打他,我去杀他,那么这个行动本身是:五识。所以: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那我刚才讲的这八识,八识是一个名相,是为了帮助我们理解。就像学术一样,我们只是为了分析建立一个模型,帮助我们去修行,帮助我们去看清楚,所以叫:但用名言无实性 ,他们整个儿是我们的佛性。
这就是:庭前柏树子,你看那有棵树。赵州的禅法极为的平实,平常心是道,就是打掉第七识。“但莫憎爱 洞然明白”,所以我应不应该去上班,应该不应该去寺院。如果去分析,这用的第六识。分析不清楚两个打架,这就是意识纠结。那么把这些停下看因缘呢?这就是整个儿看,并不在于做什么抉择交给谁,如果不面对本身,我们说什么是心,什么是性,我们怎么做主,做的是哪个主,我们这个就不是修行。
分别事识就是我们遇到事情看到的全是自己的分别事识,这个叫遍及所执性。至于说,我们分析哪块儿好,它是有来有去,有依据的,所谓现识,就是依他起性。而后面这个能判断能觉知的叫:圆成实性。在这个“能所”之间的是法,我们知道吃这个健康,吃那个不健康,这是法。
非法就不用讲了,刚说兔子没有角,牛有角。牛有角是法,兔子有角是非法。但是再跳出来,兔子有角牛有角,我们问为什么会这么想,怎么会织造出事情,这种讨论本身它是更深层的法。但是这个法本身也是五蕴聚合,它也是一个显相。这块儿的分野就是道家和佛法的一个分野。当我们能够感受自然,通天达地,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我们这个“打去”之后,我们心是清明的,就所谓圆成实性。
在“清明”当中,我们春天干春天的事儿,秋天干秋天的事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我们顺应四时去流转,我们合于道,这就是中国人讲的和。讲的天地人,和于天,天和、地和、人和。
我们通过这些天地显的相是文,我们体验这个文,那么人而文之,我们这样去生活,那就文而化之。又无挂碍,形成达人、智人。那么这个和的一,叫无极太极,和于这个一的,这个就叫一。老子讲: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就是别作、别造,能够顺应自然,能无我无为,这个讲的是“一”。但这个一,在《楞伽经》属于圆成实性,还属于法。这个法还是没有跳出“能所”,它是一个“能”的层面,当然他已经能够和齐天大圣,能够和天同一,与天同寿,能够证到那样的境界。所谓顺应的这个一就是德,我们体证这个是道,运转的自然这个是道,所以叫道德。
佛法就问了:你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这就是分野了。佛法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整个的欲界、无欲界,色界、无色界,不指我们的世界,三界都是内心的投射。万法为识,依然是法,依然是我们再退到后边的那个“能”,这个清晰的时候,它还是对着法的。虽然它不去和它分别,合二为一。但是微细层面还没有证到空性,所以这个跟佛法还是差了一层,心法双亡性即真。
所以这个一,再去透过来,才能证到空性。否则它只是有明、只是清晰,只是一种人无我,法无我 还差一层。当最后这层透过去之后才是真正的真实。就是佛法讲的:“如是”“如如” 。那么这个“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无智亦无得,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我们证的是这个,这就是《心经》那样的心,禅宗讲的佛以心为宗,指的是这个。所以要:心法双亡,入流亡所,最后这样的才是真正佛法的实相的修行。
我们在刹那刹那做这个事情。至于种子识,我们以后在实修当中,以后再细讲,这些非常关键。我们随着持咒,那么修行怎么发生呢?随着持咒,持咒当中,你会发觉冒出一个念头,这是一个种子,刚才起来一个心 ,一会儿随着念咒念出来了。遇到一个事情,你发现那个业力在推动你,但是你知道这是业,你不跟它跑,你就不会变成分别事识。而这些本身是现识,现识,我现在状态不好,我现在有情绪,我在冒东西,我的业力在推着我走,但我不跟它走。那么就从分别事识到了现识。现识当中我们不断地脱,现识慢慢的能够反观,能够去证到真识。
功夫就是从这儿来讲,我们会从这个五八六七,从第七识,第八识,种子识怎么翻。这儿就是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那么很多人,其实三界唯心,万法为识。背后意思就是:说这都是空。所以两个,这都要舍,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但是很多人就去抓住这个去研究叫:唯识,分明告诉你:三界唯心,万法为识,都是空,然后去落在其中。
春花秋月夏杜鹃,这是自然的。吃了要拉,困了得睡,这个就是自然。而把这个本身当做东西去执 ,去认为这个,这只是现识,而失去真识的时候去研究:哎呀,我喜欢听唯识的课。为什么?因为可以把捉吗!就跟科学一样,能回到意识,可以喂足,一可以满足我的第六识,可以有东西吃。然后我的第七识,在分别上,我有一个更深的价值,更高大上的东西,所以很多人学唯识。唯识本身是导向空性的一个过程。
讲这些,就是让我们空掉,帮助我们清晰的。但是很多人学唯识,恰恰把这学这些拿来喂自己的第七识,喂自己的第六识。固然在第六识上埋一些的意识的种子,来世见佛,作为来世见佛的因也好。但是作为真实的修行来讲,落于这里也是可惜。所以我们讲的,空性五次第当中讲:唯识,实际上是根据众生的根器,这个级别的众生,他执着还是相对强。他需要这样的一种思维,去帮助他一点点的到达究竟。就是所谓:知识改变命运,还是通过学习,通过意识,一点点的去调整和改变,这是这个阶段的,它会形成唯识的修法。其实背后依然是空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当做真实去学,那就错了,那就真的是唯识了,那就真的全在识性上。这个全在轮回上,这个跟我们真正修行就没交涉了。
所以这个一定要区分出来,这个差别。玄奘大师回来译经,其实那个经要对应出来,一定是有内证的。在内证当中,一个一个去看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这个就叫什么,这么讲出来后人记下来,窥基记下来,再流传出来。后人就说:这个叫唯识宗。其实这并不是玄奘大师的本意。
玄奘只是随法去讲,因为这是必要的一个教学。就像我们一个人,我们单独沟通当中。我会告诉你“你看,你这是什么,这个叫念头,你这个是什么。”。这个是过程,如果后人记下来之后,又把这个当真,当传家宝,这个就颠倒了,那就成为末法了。
“直指”是正法,过后记下笔记,按照笔记去做,这个是相法。再往后,忘了这个本意是什么,而把这些东西,当做传家宝,这个就叫末法。再往后,连这些都没有,只不过拿这些招摇撞骗,整个讲成附佛外道,这都是另一回事儿。
这个梳理之后,我们怎么做功夫呢?一遇到事儿就瞎,一听就听懂了,一遇到事儿就不会用了。这是自然的,也正常,也不正常。正常是大家一定有这个过程,正常是这个过程我们要一层层的勘辨,它不是那么容易。一说,你就能够透过去。它有无数的层,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是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穿透,不断的穿透,不断的清晰。
我们会借《维摩诘经》来讲,尤其《维摩诘经》的前半部分,包括弟子品、菩萨品。我们来一个一个勘辨,来看看见地怎么确立,功夫怎么用。什么叫现识、真识、分别事识。后边的课我们都会带入,今天核心的就是:现识,真识,分别事识,和八识之间的这个关系。
这些都要在后边的课程,尤其第八识如来藏,在佛法里是门非常大的学问,是修行非常核心的部分,这样慢慢的我们去讲,今天先简单的介绍到这里。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