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慈爱与悲心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
关于慈爱与悲心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误解,它绝对是错的,但是困难在于它也包含了部分的真理,因此很难纠正。以我们对自己宠物狗的爱为例,这种爱通常来自于我们需要陪伴以及绝对的爱慕与顺从——当我们要一条狗坐下牠就坐下时,我们会感到很满足。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爱,可是它并不完整。深刻的爱是完全无条件的,毫无任何期待、个人的企图或自私的动机。若要对狗生起深刻的爱,不仅是要以喂牠、带牠散步、让牠保持洁凈等方式来关心牠,而且还要在最可能的层面,给牠发现佛法的机会,最终才能令牠证悟成佛。
如同「四无量心」这个名词所表明的,这个修持包括四种观修,从任何一方面都是无量的,包括修持的对象——「一切」有情众生——也是无量的。
「四无量心」是什么?慈爱、悲心、随喜、平等舍。
慈爱——观修慈爱,能培养「愿一切众生永具快乐与快乐之因」的这种愿望。我们以如是思惟开始:「愿一切众生现在快乐,就在此刻」,然后思惟现在正在忍受严重忧郁之苦的某个人。而当你思惟:「愿一切众生快乐……」时,想象那个人得到了纾解忧郁所需要的一切,并发愿:「愿他得遇所有快乐之因,最理想的是得遇佛法。」 因此,第一个无量心是「愿一切众生永具快乐与快乐之因」。这与一般人道主义主张「给予」的想法不同,因为我们不仅是提供某个人一顿饭或一张床,而是给予每个人快乐与快乐之因。
悲心——在此,我们培养「愿众生离于痛苦与痛苦之因」的愿望。我们再度想到那个饱受忧郁之苦的人,以及世界上所有忧郁的人:「愿他们离于忧郁与忧郁之因。」在此,「因」是指他们的情绪、恶念与恶行。「愿他们当下就离于一切痛苦」,并且「愿众生避免杀生、偷盗、妄语与一切导致不快乐的负面情绪」。藉由这项观修,你不仅给予众生快乐与快乐之因,也使他们离于不快乐与痛苦,并且离于不快乐与痛苦之因。
噶玛·恰美仁波切曾说过,虽然所有众生都曾在过去某个时候做过他的母亲,但是由于她们毫无记忆,因此她们有可能会攻击他,或与他形同陌路。而在另一方面,我们知道自己与众生的关系,因此怎么能不友善地对待每个人?
这也许适用所有的人。例如,如果你慈爱的母亲突然发了疯,而且攻击你,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担忧,随之而来的是对她涌现更深切的慈爱与悲心。
随喜——接着,经由生起一种愉悦的欢喜,我们培养「愿众生始终不离快乐与无苦」的愿望,「愿众生永远保持快乐」。
在「四无量」的观修中,「随喜」极其重要,因为即使我们放下「愿每个人都全然快乐」的愿望,我们仍然容易嫉妒那些看似比自己出色的人。羡慕与嫉妒是我称为「失败者」的情绪,对治此二者的方法就是生起随喜之心。
平等舍——最后,众生由于自己的执着与瞋恨而受苦,我们愿众生离于一切期望与恐惧,以及对世间事物(世间八法)的执着与瞋恨,以至于最终甚至连造成分别的想法都不会生起。
如是思惟:
愿众生安住于平等舍,离于偏见、执着与忿恨;
愿众生离于期望与恐惧、贪欲与瞋恨;
愿众生无「家人」或「敌人」之念;
愿众生持平等心,不憎恨敌人,不贪执亲友。
以此,愿一切众生与诸法皆平等。让这些想法留驻你心,就是平等舍的修持。
修行者必须投入时间与精力在心中生起这四种观修,虽然它乍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彷佛是在建造一座无尽的通天长梯,但是你要始终记得,这是修心非常重要的法门。菩萨需要建立起坚定不移的勇气与发心,因此你应该于此时此刻就开始。分别观修每一个无量心,首先应用在你所爱的人身上,然后扩大到朋友与邻居,最后到一切有情众生。这并不只是一厢情愿的一个修习,在究竟上,我们是在许下一个衷心的愿望,愿一切众生离于分别好与坏、对与错。
「无量」是个值得注意的用词。把这四者称为「无量」是有很好的理由的,我们应该以「道即是目标」的观点来理解它。在目前,当我们祈愿一切众生证悟时,我们自动会想象带领众生成佛是一个可衡量的目标,而且这个过程有个终点;不过,它其实并无终点,否则我们所观修的应该是「四有量心」。因此,我们必须习惯于这个观点:我们的心灵之道有个「无量」的目标,而我们以「无量」的态度与「无量」的发心来追随它。换句话说,它是无有目标、无有终点的过程,以及一个无有目标的动机。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