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世间心和心所
阿毗达摩
Abhidhamma
欲界的心,
色界的心,
无色界的心,
相应的心所,
观世间心和心所
那么对禅修者来说,我们应该观察哪些世间名法呢?主要是欲界的心、色界的心、无色界的心以及相应的心所。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三界。
虽然不观察出世间的名法,但在学习阿毗达摩的时候,也是要了解的。包括出世间的心有哪些?它是怎么样的情况下生起的?如果生起的时候,你怎么样去检查?
法的功德:“法乃世尊所善说,是自见的,无时的,来见的,导向涅槃的,智者们可各自证知的。”
智者们可以各自证知,那是怎么证知的呢?就是说你自己知道道智的生起、果智的生起。道智生起时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那时你观察的所缘是什么?是观察它的无常相、还是它的苦相、还是它的无我相而道智出起,让你证得圣道圣果,这个是可以也必须检查的。这部分内容在阿毗达摩中是要学习的,不然你教理都不懂如何检查呢。
止观行者
对于止观行者来讲,如果按照帕奥课程里面的40种止禅业处都修完,你就可以把所有的禅那名法——广大速行心、色界心、无色界心都看个遍。如果你是一个纯观行者,就看不到这些,因为生不起色界心和无色界心,所以只能观察欲界心。但是止观行者有一个什么好处?因为他已经修过止禅了,所以止禅中生起的这些广大心就会清晰地呈现在已经证得禅那者的心相续流中。对于止观行者来讲,在检查名法的时候就会有很大的优势,他的禅支、禅那心的名法、禅那速行,在他的心相续流中就会非常容易被查到。
什么是六识?识,其实就是心,心又称为识。识缘取的对象有颜色、声音、香、味、触、法六种所缘。众生通过眼耳鼻舌身意六处门去识知这六种所缘,从而生起六种心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心的特相就是识知目标
什么是心?心在巴利语里面叫citta。它的词根是citi,是认知和识知的意思。诸论师以三个方面诠释citta(心)——造作者、工具、活动。
作为造作者,它的含义是什么呢?是指心是识知目标者。
作为工具,与心相应的心所通过心而得以识知目标。
作为活动,心纯粹只是识知的过程。[纯粹活动]这项定义是在这三项里面,也是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里面被认为是最贴切的诠释,即心纯粹只是认知或识知目标的过程。除了识知的活动之外,它并没有一个属于造作者或工具的实际个体。
提出[造作者]与工具的定义是为了对治某些人所执取的[我见];认为有个识知目标的造作者或工具的[恒常不变的我]之邪见。
佛教学者指出,这些定义显示了并没有一个[自我]在实行识知的活动,只有心在识知。此心即是识知活动而无他,而且此活动必定是生灭的无常法。
所以心的特相就是识知目标,“拥有”目标。其实这里并没有一个心可以“拥有”目标,当你在识知目标的时候,你只是感觉拥有了它。
它的作用是引领相应心所识知目标。
心的现起是与后生的心联结,令名法相续流不断。现起就是指当一个禅修者在观察这个心的时候呈现于他心中的,一个一个刹那刹那生起的心,中间没有任何停止,没有任何中断。
它的近因是名法和色法。在无色界里面只有名法。
心可以识知一切所缘
我们的身体有六个处门,可以接受和观察六种所缘,从而它会生起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
通过眼睛来识知颜色,通过耳朵来识知声音,通过鼻子来识知香味,通过舌头来识知味道,通过我们的身体来识知触觉,通过意门来识知各种法所缘。
眼睛只能识知颜色所缘——跟颜色相关的形状、影像等,能够反映到我们眼睛里面来。耳朵只能识知声音所缘,我们不可能用耳朵去识知颜色。当然有人讲说:我可以用耳朵识字。如果懂一点阿毗达摩常识的话,你就会知道那并不是你的耳朵能够识字,而是你的意门,它有这个能力可以了解、识字。如果你的耳朵能够识字,原则上你的手也能识字,你的鼻子也能识字,你的舌头也能识字,那只是用什么方式的问题。眼、耳、鼻、舌、身在识知所缘的时候是互相不会紊乱的,因为它们是单一功能的识知。
而我们的心,也就是我们的意门,它可以识知一切所缘。所以,意门所缘取的法所缘,是包含一切所缘目标的,理论上所有的法你的心都是可以识知的。那为什么现在有很多的目标我们都不能够识知呢?因为我们的意门被自己的五门捆死了。我们认为只有眼、耳、鼻、舌、身才能够清晰的识知相应的目标,不知道我们的心意识其实能力更强,它可以识知一切目标。对这个心没有信任,而且心意识又被那些五门感官体验捆死了,所以心意识就变得很弱。不仅如此,我们还成天认为是在脑袋里面想东西,因为我们的眼、耳、鼻、舌都长在头上,而身体的信息传导又都通过头部才能传导到意识心,所以我们就如此判断,说头才是心识生起的地方,其实不然。
摘录自上座部古源尊者讲解《阿毗达摩》
未完待续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