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红尘不惊。


《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俗世不扰;心不变,万物皆不变,红尘不惊。

一切都是虚妄,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梦幻。

 

不偏执,不贪念,以空灵自在之心,应对一切,是为从容。

 

自古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落呢,书树为什么放弃了那些叶子?”

 

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人生若流水,心在流水之上,身处流水之下。当放下时,就放下!

 

人生有多少事情,想开了,自然微笑,看破了,肯定放下。清澈光明,心开意解,如花绽放,刹那即永恒。

佛教称世俗的欲乐为“六尘”,是指六种人世间的污染,它们分别依附于人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从而产生了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佛教传入中国后,唐朝时出现了“红尘”这个词,泛指一切世俗繁华的生活。

 

因为当时的都城长安在西北,是黄土地质,土色偏红。时逢盛世的长安总是车水马龙,夕阳下扬起的尘土看起来都是红色的,故此被一些多愁善感的文人形容为滚滚“红尘”。

 

红尘多苦,俗世须臾,正如《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只有身处红尘世间,却不为俗世困惑,不受红尘牵绊,才称得上是解脱之人。

 

禅宗有“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的说法,所以“隐退”的自然生活,并不是要离开“红尘”。

如果心有所执,身有所系,不管生活在什么环境,都不自在;如果心无挂碍,处于华厦和茅舍都是一样的,没必要再去分别。

并非一定要是佛门中人,或是居士,才可以参禅悟道。

 

生于红尘,长于红尘,过着烟火人生的生活,在俗世中修得一颗琉璃心,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

 

在最深的红尘参禅,秦楼楚馆也可以成为菩提道场,歌舞是梵音,酒肉穿肠过。

一个不受物欲捆缚的人,才可以超越自我,度化别人。 

 

扰攘红尘尘,俗世百态。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不求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

 

与其期待外在世界的太阳常照,不如升起自己心中的太阳。

修一颗禅心,淡然于天地之间,觅得一方安详,听风雨,听山言,听禅语。

 

坐观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

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六点学佛法

六点学佛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六点学佛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六点学佛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六点学佛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