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贤贵诚


第一百零四句:
色取仁而实违之者,谓之虚;不以诚待其臣,而望其臣以诚事己,谓之愚。虚愚之君,未有能得人之死力者也。故书称君为元首,臣为股肱。期其一体相须而成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八《体论》。
表面做出仁义而实际却相违背,这叫虚伪;对待臣属不真诚,却希望臣属真诚地事奉自己,这叫愚昧。虚伪愚昧的君主,不可能得到愿为他舍生忘死效力的臣属。


所以《尚书》说,君主就像是人的头,臣属就像是人的胳膊和大腿,这是希望君臣能成为一个整体,相互配合使国家大治。这句话告诉人们,君主不以虚伪来对待臣属,才能换得臣属的真诚相待。

《尸子》中列举了周文王和齐桓公的例子。周文王去求见姜太公,一天往返五次。他的真诚心感动了姜太公来辅佐他。“桓公之奉管仲也,列城有数”,桓公对待管仲也极为慷慨,赐给他数座城池做为封赏。不仅如此,而且对他非常礼遇,有真诚心。

《说苑》上记载,桓公为了称霸天下,想让管仲来辅佐他,管仲说:“身分低贱的人,不能够统治身分高贵的人”,桓公就拜他为上卿,但是国家依旧没有治理好,桓公询问原因。管仲说:“贫穷的人不能指使富裕的人”,桓公就把齐国市场上一年的租税都赐给他,但是国家仍然没有得到治理,齐桓公又问原因。管仲说:“关系疏远的人不能够控制、管理关系亲密的人”。桓公便把管仲立为“仲父”,以侍奉父亲的礼节来礼敬管仲。最后齐国终于得到治理,并且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孔子听说这件事评论道:“即使是管仲这样的贤德之才,没有得到这三种权力,也不能够使他的君主南面而称霸。”所以桓公能够得到管仲尽心尽力的付出,是因为他真诚的信任管仲。如此贤才才能够真心地付出,帮助君王弥补自身的不足,使他得到天下的尊重和认可。

《中论》上说:“故明主之得贤也,得其心也,非谓得其躯也。”明智的君主得到贤才,是得到他的心,而不是得到他的身。没有得到贤才的心,就会像三国时期的徐庶一样,身处曹营也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即使得到了贤才的身,也不会得到他的任何帮助。

怎样得到贤才的心?关键是用真诚心来感动。但如今很多领导者对于身边的人不够尊重、不够真诚,而对于远道而来的人反而特别地尊重,习惯性地舍近求远。人时常会犯的过失就是不懂得珍惜,所以即使有贤德之士在身边,也不能够被重用,不能够竭尽全力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