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修行去了,社会什么办?


问: 

佛教作为从印度传过来的宗教,和中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是不是有冲突?比如儒家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佛教出家人自然就不能结婚生子,这个矛盾该如何解释?

答:

是不是真有这样的矛盾存在呢?佛教不强制要求所有信众都出家,佛陀的四众弟子既包括出家众也包括在家众

尤其现在,在家学佛的人很多,除佛弟子的身份外,他们同时还是子女、父母、兄弟姐妹,以及职员、商人等等,可以说遍布各行各业。他们把佛陀的教法应用到生活中,为家庭和社会的建设贡献积极的力量。

具体到个人,是否出家,是否结婚生子,都要看因缘。

没出家的人,不结婚、不生子的也有。结婚生子后再出家的人也有。

其实没有纯粹偶然的事情。很多事,看似偶然,实际前因早就在那儿,只是伏笔千里,你看不出来罢了

有的人有出家的因缘,因缘成熟,他就出家了,其他人拦也是拦不住的。有的人没有子女缘,跟他信什么没关系。

儒释道三家在中国并存了几千年,说明它们之间虽有不同,却并非水火不容,且正是因为众生根机不同,三家各有侧重,应机教化,才使社会不同阶层、不同集体及个人的精神、道德、情感等等需求得到满足。

问: 

我一直在思考如果大家都去修行,那我们的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谁还来生产?社会还如何按照我们常态理解的去进步?这是我一直困惑的地方。

答:

佛教修行有出家、在家两种。

佛教讲因缘,出家有出家的因缘,不是所有人都具足出家的因缘,所以佛教不会要求所有人都出家。事实上也不会出现所有人都出家的情况

佛教传入中国近两千年,历史上从未有过全民出家修行的时期,在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就更不太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了,因此你不用担心。

在家居士可以在修行的同时兼顾自己的社会、家庭角色。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会更加和谐。

在有佛教信仰传统的地区,社会并没有因为民众信佛而停止向前发展。我们甚至可以说,在这些地区,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

因为佛法的熏陶,人们少欲知足,尊重生命,爱惜资源和环境,不会为了满足自己无止境的物欲需求而过度开发,不为自身和其他众生的将来考虑。

其实,关于什么是发展,什么是社会进步,现在人们的观念已经在改变。

人们逐渐意识到生产劳动、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全民福祉,让全社会的人过上幸福安乐、有保障、有尊严的生活,这其中包括物质上的丰足,也包括精神上的充实。

在一个只追求物质生产而忽略精神探索和修养的环境中,人们恐怕很难获得持久的安乐。

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同,每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也不一样。

有些人通过体力劳动,有些人通过脑力劳动,有为社会创造有形财富的,也有创造文学、艺术等作品为人类留下精神财富的,有修桥修路的,也有专门追拍龙卷风的。

你不能仅以物质化的标准去判断谁对人类进步的贡献更大。

问: 

您怎样界定出家人和在家人的概念?

答:

《佛说四十二章经》里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曰沙门。”沙门即通常所说的出家人,这一句经文对出家人的概念作了简要定义。沙门是梵语,意为勤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出家,出的什么家?“家”可以理解为心住之处,心的牵绊、滞著所在“出家”便是出离执著。执著从粗大到细微有很多层次,故而出家也由表及里、由浅至深有很多层次。

出家,首先出的是欲爱家,出离对广义欲爱的贪执。欲是想要,爱是贪著。

仔细想来,人们世俗生活的一切无不是在得失、称毁、利害、亲怨之间趋避取舍,都不出爱和欲的范畴,而对亲人、家庭的顾恋是欲爱最突出的表现,大多数人一辈子的精力和心思都是用在为自己和身边的亲人奔波辛劳、筹划算计上了,永远没有停歇、满足的时候。

所以佛陀说“辞亲出家”,辞别自己最粗大的执著,远离最容易让自己产生贪、嗔、耽著、邪见的对境,也就是亲友、财产及社会活动、交往的圈子。

普通人由于定力、智慧不足,想要修行,还是应该远离愦闹,给身心一个较为清净的空间。

出家人剃除须发、穿着僧衣的形象,既是提醒,也是保护。一方面提醒自己不贪求名利,不贡高我慢;另一方面,别人一看,知道你是出家求道的人,一般也就不会故意滋扰,动摇妨碍你的道心了。

对于没有证悟实相的普通人来说,剃度,受戒,远离愦闹,至寂静处,思维法义,善自守持戒律……出家的这些形式和内容,都是必要的。这是最基本层次的出家。

“识心达本”是进一步的出家。“识心”指了知心外无法,一切都是心识前的显现。“达本”指了知心性无实。用佛法的名词说,就是悟遍计本空、依他如幻。这是出离更细微的执著,也是更高层次的出家

“解无为法”,了知实相、现象不一不异,证圆成实性,心无所住,一无所执,是再进一步的出家

由此可知,已经证悟诸法实相的人,即使示现在家形象,也是在家出家,不著五欲,心无挂碍,但这是成就者的境界,普通人做不到,还是老老实实从最基础的做起为妥。

以上简单介绍了什么是出家。不是这样的,就是在家。

问: 

居住在寂静山林里的僧侣,没有世俗琐碎的烦恼,更易修心,他们是不是比生活在闹市里的人更容易修行得道呢?

答:

出家人琐事较少,的确更容易做到专心修行。至于得道,要看个人的根器和因缘,很难笼统地说出家比在家更容易开悟,或反之。

佛教修行最为基础的是出离心

真修行,是需要放弃一些东西的,比如对金钱、名声、地位、感情等等的追求。

这些干扰,在家有,出家也有,关键看你自己能不能舍离



动动手,把我们【设为星标
不要走散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次第花开

次第花开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次第花开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次第花开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次第花开。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