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含闻持之义,即闻观音名而受持,见身而敬礼供养等,心心忆念,能灭三有之苦。
“有”是佛教的特有概念。《大智度论》卷三云︰三种有︰欲有、色有、无色有。云何欲有?欲界系业取因缘,后世能生亦是业报,是名欲有。色有、无色有亦如是,是名为有。诸有,包括了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加上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九地之苦,简单来说,就是三界。也有将三界划分为二十五有,观世音菩萨化为二十五位本尊,灭二十五有之苦。
忆念圣观自在菩萨,以此威德加持力,能灭恶趣、生、老、病、死之苦。这是世尊释迦牟尼佛说的话,佛是不妄语者,虽须弥山可倾动,而佛的话语也不可动摇,是故常说佛的话为金刚语、真实语。
从佛的遍知之视角来看,念观音,能灭诸有之苦,能灭恶趣和生老病死的轮回之苦,这是真实的。我们是薄地凡夫,智慧不足,常有疑惑,而应信受佛的真实语,佛的话不可动摇,真的如此。
1、自身是否一心,即恭敬至诚,力求止息妄念,一心不乱,从“诚”字下功夫,可感通法界。2、业重故,需要持久、长期地念诵,故数量和时间是有必要的。由于习气的影响,我们很容易顾此失彼,如追求数量之时,忽略了念诵质量;有时念诵认真,又忽略了精进。故修行本身,就是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身语意,背尘合觉。当你的障碍和违缘较重,或者愿望未满足之时,第一步要做的,不是去抱怨菩萨,也不是抱怨佛法,而是放下自我,反思一下:古今无数人念诵观音,获得无数的感应,为何我却没有呢?佛是大觉者,大圣人,不可能妄语。观世音菩萨是正法明如来的垂现,具足平等无分别的大悲心,不可能不加持于我。那么,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反思之下,是戒律?念诵时散乱?不至诚?如此精益求精,臻于至善,必能相应。至诚之极,念观音尚可令天地易位,求得大涅槃,何况世间小小愿望?易经说,谦逊的人受福,自满的人受损,遇到障碍违缘,首先要做的,还是学习儒家的精神——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不是向外去攻击,去怀疑。佛是大圣者,所言不虚,古今无数人又可作证,那么问题就只能出在自己身上了。相应之道,就是将往昔的习气反转,从向外,转到向内,怀一颗谦卑的心态来修行,必能更进一步。
政和七年,秀州魏塘镇李八叔者,患大风三年,百药不验。
忽有游僧来与药一粒令服,李漫留之,语家人曰:我三年间化主留药多矣,何尝有效?不肯服。
初,李生未病时,诵大悲观音菩萨满三藏。
是夜梦所惠药僧告之曰:汝尚肯三藏价诵我,却不肯服我药?既寤,即取服之。
凡七日,遍身皮如脱去,须眉皆再生。边公式说。
李八患大风病,百药无效。以前曾念诵三藏之数的观音圣号,后来亲蒙观世音菩萨化身为游僧来送药,一服而愈!平江民徐叔文妻,遇金人破城,独脱身贼手,出郭于水中行,惟诵观音佛名。首插金钗恐为累,掷置水中,半途迷所向,有白衣老媪在岸,呼之令上,指示其路,曰:遇僧即止。又云:恐汝无裹足,赠汝金钗。视之盖向所弃者。至一林中,见寺遂止,乃荐福也。次日,其婿蒋世永适相值,乃携以归。徐叔文的妻子,遭遇金兵破城,独自逃出城外,一路走水路,一心念诵观音圣号。因觉得头上的金钗是累赘,就扔入水中。
后来半路迷路,见到一位白衣老婆婆在岸上,将她叫上岸,指引方向,还送给自己丢弃的金钗。
平江僧惠恭,病翻胃,不能饮食。夜梦一狸猫自项背入腹中,从此日甚。每过市见鱼,深起嗜想,遂发意诵观音菩萨百万声,日持大悲咒百八遍。复梦至山中遇道人,相慰问曰:吾与汝药。俄青衣童笼一鸡至,前猫自僧口出,径入笼擒鸡。因惊觉,病顿愈。他就发愿念诵100万观音圣号,每天念108遍大悲咒。
曰:固所愿,遂出药,擦其腕,初无痛楚。腕已堕地,血流不止。欧如言得放还,及中途。复见僧曰:汝断手在否?曰:在。这个故事更为离奇,欧十一因为过失杀人,被发配远方。妻子在家斋戒念观音祈祷。欧十一在配所,遇见神僧(观世音菩萨化身),令他以无痛断腕之法脱离王难,后来又续接上,不可思议。“若善男子、善女人、四部弟子,得闻观世音菩萨名号,并受持读诵六字章句,若行旷野迷失道径,诵此咒故,观世音菩萨大悲熏心化为人像,示其道路令得安隐。若当饥渴化作泉井,果蓏饮食令得饱满。设复有人遇大祸对,亡失国土、妻子、财产,与怨憎会,称观世音菩萨名号,诵念此咒数息系念,无分散意经七七日,时大悲者化为天像,及作大力鬼神王像,接还本土令得安隐。”平日常读诵观音,信心不退,专注不散乱,必能获得加持。甚至哪一天,菩萨化身亲临,为你答疑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