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慈、父母有错、父母要害你,还要不要孝顺?



我们过去讲了很多孝道故事,但有一些人说:我父母对我不好,我父母错了,我父母甚至根本不爱我而且还要害我,那我们还要孝顺吗?看完本期文章,相信您一定会有全新的认识。
 
1、父母不慈,还要孝顺吗?
 
北宋宋英宗继位不久即患病,由曹太后垂帘听政,而宋英宗又非曹太后亲生,因此和曹太后关系紧张,宋英宗甚至对宰相韩琦说:“太后于我无恩。”
 
但韩琦却对宋英宗说了一段千古名言:“自古圣帝明王很多,然而独称舜帝为大孝,难道其他人都不孝吗?这是因为,父母慈爱而子女孝顺,这是天经地义的人之常情,不足为道。但唯有父母不慈,而子女依然能尽孝道,这才足以被世人称道。现在,陛下侍奉太后没有尽心,父母哪里有不慈呢?”宋英宗听后大为触动,从此与曹太后的关系大为缓和。(《宋史·韩琦传》)
 
所以,父母慈爱我们尽孝,这是天经地义。而父母不慈,更是行孝之时。行世间难行之事,难道不得世人难得之福吗?而且,孝不孝顺,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和父母的状态有关吗?
 
2、父母错了,还要孝顺吗?
 
《论语·里仁》中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意思是:侍奉父母,他们有过失,应该婉言相劝。如果不接受,依然要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心但不要怨恨他们。
 
《礼记》中说:“父母有大过,三谏不听,则号泣随之父母有大过,如果多次劝谏他们还不听,只得号泣随之。《礼记》中还说:“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惧而无怨。父母有过,谏而不逆该劝谏要劝谏,但是不要违逆。
 
清代唐冀修在《人生必读书》一书中总结道:“父母小过,可以不谏者,不必谏。若有违背道义,则不可不劝谏。然不宜直接,和颜悦色,低言婉语”。
 
《弟子规》中也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意思是:父母有过,应该劝谏使他们改正。但是要“怡吾色柔吾声”,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如果劝谏不听,等他们心情好的时候,或者找合适的机会继续劝谏,如果还是不听,只得“号泣随”,就算父母因此而打你,也不要心中怨恨……
 
所以,父母有过,我们绝不是要愚孝,该劝谏还是要劝谏,但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要心中有怨。倒是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我们劝父母的时候,是和颜悦色,还是不耐烦地教训呢?(末学惭愧忏悔)
 
 
3、父母要害你,还要孝顺吗?
 
春秋时,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一心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太子,因此设计诬陷(原)太子申生投毒谋害国君。而太子申生出于孝道,既不愿意申辩,也不愿意逃走,最终竟然选择了自杀。同时骊姬还诬陷另外两位公子——重耳和夷吾,不过他们都逃到了国外。最终重耳返回晋国成为新君,即后来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左传·僖公四年》)
 
所以父母如果打你甚至害你,应该怎么办呢?
 
《孔子家语·六本》中说:“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即小棍子打则承受,大棍子打则逃走。
 
西汉孝子韩伯瑜,犯错后母亲打他,韩伯瑜也不避让(小受),但打着打着韩伯瑜却哭了起来。母亲说:“以前打你都不哭,今天哭什么呢?”韩伯瑜说:“以前我犯错被打时都能感觉到痛,而今天母亲您的力气已无法让我感觉到疼痛(因母亲已年迈),所以我哭了……”(《说苑·建本》)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被父亲毒打到不省人事。曾子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孔子知道后却很生气,甚至要不认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帝对待父母和弟弟的谋害,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不失对父母的孝心,也不能让父母陷于杀子的不义之中……因为,让父母陷入恶名、骂名之中,也是不孝。
 
我们连续说了“父母不慈”、“父母有错”、“父母要害你”这三种情况下如何尽孝,如果能连起来学习和实践,相信你一定可以成为一名出色的孝子!

(校对:闫飞师兄、如烟师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历史因果录

历史因果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历史因果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历史因果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历史因果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