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讲义(二十七)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顶礼历代传承诸上师!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为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闻思实修。
此颂词所讲的是六度中的持戒度。
佛陀具足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慈悲与智慧等具德法相,都是以守持清净戒律为因而圆满的。无论修持哪个法门,声缘乘、大乘,还是无上密乘,持戒都是必要的基础。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只有具足清净的戒律,才会生起足够的定力;有了定力,方能增长智慧;在此之上,才能证悟真正的究竟实相。
“无戒自利尚不成,欲成他利诚可笑。”讲的是没有戒律的人,觉得做什么都无所谓,不会有严重的后果。而不重视因果,就不会懂得如何断恶修善,这样来世很可能会趋往恶趣。这样的人连自己都利益不到,又谈何利益他人、利益众生呢?这是不切实际也非常可笑的!戒律如同我们的脚,没有脚连路都不能走,心里却想去帮助他人,这是很难做到的。
“故于三有无希求,守护净戒佛子行。”这是教导我们不能缘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而持戒,不能为了往生天界或者希求今生能拥有更多钱财、名利等而持戒。因为三有是轮回痛苦的根,如果只为追求暂时的享乐而修行,最终还是会堕入恶趣而感受无尽的痛苦,这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所以,应当放弃对世间的希求,守持清净的戒律,修学出离心与菩提心,这才是真正自利利他的菩萨行。我们要追求究竟的佛果、证悟究竟实相,就要在出离心、菩提心的基础上护持清净戒律。
承侍佛陀二十五年的善星比丘,虽然闻思广博,但是他不具备出离心和菩提心,最终还是因为对佛陀生不起信心而下堕三恶道。佛陀的兄弟提婆达多,虽然持戒修行多年,但强烈的傲慢心最终成为他下堕地狱、饱尝轮回的痛苦之因。
没有真正的菩提心和空性智慧,戒律也很有可能随时成为我们堕入轮回的主因。因为持戒所滋生的傲慢心,本身就是一种过失,会使戒律变得不清净。受戒,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慈悲、更温柔、更祥和、更智慧,而不是为了增加傲慢。
喇嘛仁波切非常重视这一点,经常强调修行人要严守戒律,不仅针对我们这些普通的出家人和在家人,还有很多大堪布也为此受到过他的批评、呵斥。喇嘛仁波切说:“修行中有两种最大的傲慢,一个是受了比丘和比丘尼戒后,增长了自我的傲慢心;另一个是受戒后有了闻思的智慧,因此变得傲慢。这两种傲慢都非常细微,但会成为实修中很大的障碍,并且很难降伏、去除。如果不注意反观,善法也会变成恶业的因,而且随时都有可能发生,请大家特别注意这一点!”
指的是居士五戒,沙弥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这些都要认真地守持。只有受持这些戒律,才会自觉断除各种恶行;
就是要尽量地去上供下施、顶礼三宝、转绕佛塔、修五加行等,平时尽量行持利他的善法;
在受戒的时候,我们要想到自己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安乐来受持戒律,没有丝毫的个人目的,并尽可能地去帮助众生。
在大乘的学处中,断除一切损害自他的恶业之后,还要尽力去发心利益众生,把利益众生放在第一位。有时,我们在修法之前发心,虽然闭着眼睛念“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但修法的时候却想着“我要修行”、“我要成就”,那么这时候有没有把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呢?
如果利益众生的背后还有很多目的,就不是究竟的布施。
断除恶业,行持善法,为了利益众生而调伏自心烦恼,这就是大乘意义上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有些人二十四小时都不做任何恶业,一直念佛、念咒、转经筒,对自己要求也非常严格,不起贪心、不起嗔心,这样算不算是大乘修行人呢?根本不算,因为相续中不具足菩提心。
在清楚地学习和了解戒律之后,应当由衷地生起欢喜心,并发誓一定要守护清净的戒律!这就是佛子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