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要以身作则


第一百一十一句:
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此躬行之所征者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五《昌言》。
《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要治理好国家、平天下,必须从修身开始,而修身首先要从天子做起。有人认为儒家文化是统治阶级用来愚昧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实际上由此可知这是误解。

因为儒家文化首先要求天子、领导者要率先垂范,以修身为本,而后整个社会才能够兴起道德的风尚。如果天子、领导者不以身作则,却让下面的人去实行,才是真正的愚民。


我有公心焉,则士民不敢念其私矣。”“我”泛指在上位者、领导者。领导者有为公尽忠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有谋私的念头。

古人一心为公,“公”到什么程度呢?《群书治要·晋书》上记载着胡威父子清正廉洁的故事。胡威的父亲胡质清廉正直。在胡质做荆州刺史时,他的儿子胡威从京都洛阳去探望他。因为家境贫穷,每到客舍,胡威都是亲自放驴、打柴、做饭。

他到荆州拜见过父亲,住在马厩中十多天。临走之前,父亲送给他一匹绢作为路费。胡威问父亲:“您一向清廉高洁,不知从哪里得到这匹绢?”胡质说:“这是我平时剩余的官俸积攒而来的,现在给你用作路费。”胡威收下这匹绢,辞别父亲回京都去。

这时,荆州官府有一位都督,听说胡威要回京都,就请假回到家中,取来资粮,邀请胡威在路上一起做伴。一路走来,这位都督凡事都给予胡威资助,并且买来饭菜招待胡威。胡威大惑不解,便询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

当清楚原因之后,胡威取出父亲送的绢给予这位都督,并且向他道谢,请他回去。后来,胡威在信上将这件事禀告他的父亲胡质,胡质知道后,杖责都督一百大板,并且解除他都督的职务。从此之后,胡氏父子清白慎行的名誉就传扬开来。

后来,胡威成为安丰太守,又升迁为徐州刺史,同样是廉洁奉公,所以社会风气很好。他入朝觐见晋武帝,晋武帝司马炎问他:“你和你的父亲相比,谁更清廉?”胡威回答:“臣不如也”。我比不上我的父亲。

武帝问:“为什么说你的父亲胜过你?”胡威回答:“臣父清恐人知,臣清恐人不知,是臣不及远也。”我父亲清正廉洁唯恐别人知道,而我清正廉洁却唯恐别人不知道,这就是我远远不如父亲的地方。晋武帝听后,认为他的说法正直而委婉、谦虚而合理,就将他迁为豫州刺史,后来又征他到朝廷做尚书。

从上述两个例子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人一心为公,廉洁有守,确实达到在念头上反省自己的境界。领导者希望属下怎样做,就要自己做出好榜样。如果领导者自己贪财好利,一心谋取私利,却希望下属百姓都清廉不贪,一心为公,是不可能的事。

我有平心焉,则士民不敢行其险矣。”如果在上位者有平等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行险,心存侥幸。“平”包括公平、待人平等。

历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人物,都有其成功的原因。比如曹操为了爱民,颁布一道紧急命令,马不可以践踏麦田。突然有一只乌鸦飞过来,曹操的马受惊,冲入麦田。曹操就想自刎受罚,在大众的恳求之下,曹操不得自刎,便以割发代罚。当他做出这个举动,全军悚然,纪律严明。

所以虽然曹操不是故意触犯军令,却仍然割发正军纪,严于律己,以公平心、平等心来惩罚自己。下属、士兵就不敢再冒险触犯军纪,也没有人敢心存侥幸。可见曹操也是懂得“上行则下效”的道理。

我有俭心焉,则士民不敢放其奢矣。”在上位者有节俭之心,下属百姓就不敢放纵享受,奢侈浪费。历史上凡是有道之人办政治,必定教民勤俭。比如古代的圣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都提倡节俭。尧的房舍只有三级土台阶,而且茅茨不翦。

为什么要惩忿窒欲?儒释道三家都教人控制欲望。譬如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如果贪恋五彩缤纷的色彩,就会眼目如盲。

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电视,电视噪音很大,而且色彩绚丽,导致人的视力、听力都下降,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够看清事实的真相。因为耳目都被这些东西染污,不够清净。追求奢华的娱乐,让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意。

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别的能力,不能够尝到食物的真味。如果青菜刚从原野里摘回来洗干净,也没有任何烹调,没有加任何滋味,这时候青菜会有一种淡淡的食物本身的清香,人们能够体会到这个真味,也会乐在其中。

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而不能够回归平和清宁。羡慕喜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的贪心不断增长,行为举止会出现偏差。因为欲无止境。愈贪恋,好的东西愈多,欲望就愈重,贪心愈增长,以至于最后无法控制自己。

古人为什么教人要控制物欲,不讲求奢华的生活呢?并不像我们现在人一样竞奢斗富。这是因为古人对于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人性本是虚明洞彻的,人心也本是平和的,正是因为贪着物欲,使人本来清净的心性受到染污,失去了本有的智慧光明,这就是“利令智昏,情令智迷”。

最后一句话“此躬行之所征者也”。就是在上位者以身作则的作用。“征”是征候、效验。上位者能够躬行、力行传统伦理道德的教诲,上行而下效,效果就会特别明显。所以现在道德教育不得力,原因就是人们把它变成了说教,都是用言语去教,而没有把正确的行为做出来,这一点值得我们反省。

《尸子》上讲,舜能够无为而治,是因为他自己德行很好,而且能够重用贤才,不嫉贤妒能。他说:“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尧凭借他美好的德行,感召的全都是贤良的臣子和人才;而桀的品行败坏,所招致的都是德行缺失、狡诈奸滑的人做他的臣子。可见,领导者、在位者的德行是怎样的,他就会感召怎样的臣子与他为伍。


这就是《易经》上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所以,如果我们身边的下属有问题,感召不到德才兼备的人,我们一定要反省自己,一定是自己德行上有欠缺,才不能感召德才兼备的人来到我们身边。如果自己的德行没有缺失,优秀的人才一定会蜂拥而至。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