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寒衣节|天冷加衣,愿温暖充满整个世界
当路上的行人开始脱下秋日的薄衫,换上御寒的冬衣时,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来了。今天是农历十月初一,传统的祭祀节日:“寒衣节”。
在古代,冬天是从寒衣节开始的。
“十月里鞭蓉十月一,家家户户缝寒衣”。凛冬来临之前,缝寒衣是家中妇女的首要大事,新媳妇向长辈讨教做棉衣的技巧,而手巧的妇人则会在寒衣上多装一层棉,保证家人齐齐整整过暖冬。
到十月初一当天,朝廷首先举办迎冬仪式,天子穿上冬衣,向天下昭告:冬天已经来临。随后,将冬衣奖赏给为百官和远在边关镇守的将士。
百姓中,妇人们也纷纷拿出缝制好的寒衣,给家人换上,开开心心穿出门,跟邻里打打招呼,说声“冬天来了”。
人间有四季冷暖,但只要一双传递温暖的手还在,再冷的天依旧温暖如初。
在唐代,游子将行,慈母缝衣的诗句很多。孟郊的这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就尤为耳熟能详。但李白的这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似乎更令人动容。
丈夫远征,待家的妇人想到丈夫一入冬想必是饥寒交迫,于是每年缝制冬衣时,丈夫那件总是比其他的多几层厚厚的棉絮。
“
寒衣送出,又常常担心:天都已经冷了,不知远方的你有没有收到?
从古至今,家人不都如此,说不出什么甜言蜜语,只有三两句:天冷了,请添衣。天冷,请保重。
《诗经》记载: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古时人们从九月就开始缝制寒衣,准备过冬。
人间秋去冬来,另一个空间自然也寒风凛凛,于是人们在为自己添衣御寒时,念及亡亲也需要寒衣保暖,便为“他们”燃起烟火,送去冬日的衣裳。
在宋朝,十月初一,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会带着祭品和寒衣上坟。寒衣是用五色彩纸裹着棉花剪成的冥衣、鞋靴、席帽的御寒用品,每一份寒衣上都写上先人的名讳,以防有“人”错拿自己的冬衣,令祖先受冻。
但这样,那些无人祭拜的孤魂野鬼,就只能挨冻了,为保证他们也有衣服过冬。人们在家祭之外,也另找一个空旷的地方,或者路口烧寒衣。
记得过去,每年这天,家里的老奶奶们往往都会守着火堆,用小木棍认真仔细地挑着寒衣,因为东西烧得干干净净,那边的人才能收到保暖的衣物。
她们的脸,被火映得通红,嘴里一直念着“天寒啦,天寒啦”,告诉祖宗冬天已至,要换上御寒的棉衣了。有时候觉得,正是每个在烟火下祈祷的人有一颗柔软的心,才让寒冷的天温暖了起来。
中国人从来都不是一个擅长表达爱意的民族,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对爱人的关切却从不会怠慢,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人两隔。对中国人,表达思念最深切的话,不是“我想你”,而是“天冷,请加衣。”
曾经,您们的爱,令我的寒冬温暖如春。
如今,愿我也能温暖您们在另一个世界的寒冬。
送寒衣,以怎样的态度去祭祖,是我们作为后代需要注意和思考的:是否只是走了祭祀的形式?如果是抱着利益亲人的心,那就要把生命中血浓于水的那部分呈现出来。
但这种呈现,不是通过提着的黄表纸和锡箔,不是烧出来的鸡鸭鱼肉,更不是倒出的老酒点上的香烟。上坟的时候如果供荤,尤其是供烟和供酒,亡者不仅吃不到,还会大大增加他的罪过。
佛在《地藏经》中告诫众生:“尔所杀害,乃至祭拜,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
月明天心文化传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月明天心文化传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月明天心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月明天心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