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君子?(一)


 第一百一十五句: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孙卿子》。孙卿子即荀子。
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贵”是尊重。“君子能为可贵”,君子能做出值得人尊重的事,“不能使人必贵己”,但是不能让别人必定尊重自己。这句话提醒人们,君子都是从根本上求。


《大学》上说:“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富、地位、身分、名声、别人的尊重等等,都是外在的枝叶花果。它的根本在哪里?根本就在一个人深厚的德行。

所以,我们希望别人尊敬自己,一定要做出值得人尊重的行为,培养自己深厚的德行,这才是受人尊重的根本。而且即使已经做出了值得人尊重的事,别人却不尊重自己,也不要放在心上成为挂碍。

由此可知,君子是处处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而且君子处世豁达,但求无愧于心。即使自己已经做得十全十美,但是很多人会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别人的行为。所以即使自己有德行、有学问,但是会被别人曲解、误解,也是正常的。

人们很多烦恼都是源于太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有一句话说“别人做得对不对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自己一定要做对”。不能因为别人的过恶而丧失了自己的美德。

如果因为别人不尊重自己,就生起抱怨、忿忿不平的心,就是将心住在贪瞋痴之中,丢失了自己的德行。所以君子处处要求自己,把一切境缘、外在的人事物都看作是提升自己的机会,都是自己考试的场所,如此一来,就能时时欢喜,时时愿意接受考试。

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一个人能够做出值得别人信任的行为,但是不能要求别人必定信任自己。

在汉代时,有一个人叫刘宽,他的修养在历史上很著名。有一天,刘宽坐牛车外出,半路上碰到一个人,他说自己的牛丢了,非要看一看刘宽的牛是不是自己的。结果他愈看愈觉得刘宽的牛是自己的,因而就怀疑刘宽偷了他的牛。

如果遇到这样无缘无故的冤枉,一般人可能立即会火冒三丈,何况刘宽还是当时的地方官。但是刘宽却一句话没有反驳,直接从牛车上跳下来,把牛送给了这个人,自己往回走了。

没过多久,丢了牛的人找到了自己的牛,又牵着刘宽的牛上门道歉,说自己的牛找到了,白白误会了他,实在对不起,刘宽怎样处罚他,他都愿意接受。但刘宽是怎样做的呢?刘宽对他说:“这个世界上长得相似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认错了也是难免,还麻烦您亲自把牛送回来,有什么好责罚的呢?刘宽的这一番举动,还有他的言辞,非常地大度,于是感化了这个人,街坊邻居听了之后,也非常佩服刘宽。

所以一个人做了错事,知道自己做错了,这时我们不去责怪他,而是能够换位思考,能够宽容他,就更加让人佩服。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如果一个人总是持续不断地做诚信的行为,天长日久,总有一天是会被人信任和理解的。所以别人不信任自己,自己也不要挂碍,不要放在心上,那可能是因为彼此之间缺少沟通,不够了解所导致的。

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能够提升自己的能力、德行,成为足以担当重任的人才,但是不能使人一定重用自己。为什么不能使人重用自己?别人能不能重用自己,第一,需要看他是不是有识人之才;第二,需要看他是不是有嫉贤妒能之心。

如果一个人很有能力、很有德行,确实德才兼备,但是没有人认识他,也没有人愿意任用他,那么他的才华也不能够得以施展。像孔老夫子一生还会有怀才不遇的问题。但是孔老夫子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怎样的?“不怨天,不尤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即使我有德行、有能力,别人都不认识自己,但是我也没有任何怨恨、愠怒的表现,这不也是一个君子的行持吗?

所以人们应该像孔子学习,别人了解他、任用他,他就尽心尽力地把事情做得十全十美。用古人的话,就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因为平时积累了才能和德行,从根本上求。别人不了解他、不任用他,他是“舍之则藏”,自己也是乐在道中,不挂碍、不强求,没有任何怨天尤人的情绪。孟子也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退都是缘分所导致的,但是无论是进是退,自己都乐在其中。


从这里可以体会到,一个能够成大事的人,必须有忍辱的能力。所以中国有很多好的成语,比如“忍辱负重”,说明如果一个人不能忍辱,就不能担当大任。

一切法得成于忍”,一个能担大任的人,一定有很强的忍辱能力,必须能够调服自己的烦恼。否则即使担当重任,但却时常心生烦恼,还需要领导经常帮忙调整心态,安慰我们,甚至因为任性就放弃,这就是给别人徒增烦恼。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