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之十番显见130



《楞严经》 

一百二十六讲,显见超群。显见超群这段经文当中提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阿难说,佛陀你说的这个见性是不生不灭的,那这个不生不灭与外道的自然、神,有什么区别?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因为佛陀在世的时候,他所觉悟的法是因缘法,说这个世间的一切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缘成则成,缘散则灭,没有一法独立永恒。而没有一法独立永恒,这就是破除众生长此以来的常恒执着。

经文这里出现了一个不生不灭的见性,实际上这个不生不灭,就与神教的不生不灭的神本体发生了同一性,而这个同一性与佛陀的教义显然是不相符合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那这个问题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呢?

一百二十六讲,我们首先跟大家讲问题的特殊化。现实佛教当中的学佛人,大部分人把佛教当成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辅助性工具。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佛使得我们生活变得更好,这本身没有错,但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佛教世俗化。

所以中国的佛教特别到了禅宗后期的时候,它不注重仪轨,甚至要打破仪轨,实际上也是这种融于生活的倾向,但是一旦融于生活了以后,大家只在生活当中用功,而没有像佛陀所说的,要做脱离生死出轮回的努力的时候,我们仍然在自己生活当中用功,仍然脱离不了凡夫的气质,这就是当前佛教存在的一大特色。

与其他外来的神教相比,佛教它完全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完全融入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这个特色有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就是,佛教比其他的外来神教的信众基础要广大得多,源源不断。我们看过年烧头香都知道,大家都希望到寺院里来拜佛,有广大的信众基础。

但是前段时间我们统计,到底有多少人来南山讲寺拜佛?在我们这个地区,能有多少人来皈依学佛,这个数字恰恰比较不容易统计,因为人太杂了。这就导致第二个问题,虽然信众基础多,但是真正从信佛走向学佛的过程的人特别的少。大家都是把佛教的信念当成改善自己生活的一种帮助,也就是说,他的主体仍然是自己的生活。

师父说法说得好听,他就在那里听,说得不好听,他就在那里睡觉,他也不关心自己听不懂的那一部分。而实际上,所谓从信佛向学佛转变,就是把我们人生的重心进行转移。世俗化的信仰当中,拜佛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而真正的学佛是所谓出生死、出轮回,是要把自己的生活重心从红尘当中脱离出来,而进入到所谓解脱通道当中,把信仰当成自己人生的终极问题、核心命题来思考,而把生活当成一种附属品。所有的生活都是为了能够去实践自己的信仰,这是学佛,而这个过程在现实的佛教当中最多不超过10%,悲观一些的话,能有1%就不错了,因为这是一个很难的过程。

那问题来了,如果没有进行上述我所说的转变,就是把信仰当成自己一生的使命,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生活重心放在自己对信仰的研究和实践上,那《楞严经》当中讨论的问题,我们就不能明白它的含义。因为《楞严经》当中,楞严是禅定的意思,它一直讨论一个人如何才能见性、成佛、解脱?如何才能解脱?解脱是靠什么来完成的?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才能完成?它是研究这个的。可是如果说,我们只关注自己生活过得好不好,我们只关心自己开不开心,我们并没有想开悟,想解脱,那《楞严经》当中所提出来的这些问题,实际上与我们是不相干的。因为世俗化佛教信仰当中,大家把佛教当成自己改善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的生活重心仍然在衣食住行、喜怒哀乐上,而所谓的解脱恰恰是让我们降低物质的欲望,减少情绪的波动,而进入到禅定状态,进行人生的重大思考,我怎么样才能出轮回,人生如何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

所以这一讲的主题其实是问题的特殊化,这无关于你是否吃得好或坏,无关于你的钱多少,也无关于你生活的喜怒哀乐,而关于你这一辈子活得到底值不值。当有一天你躺在床上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不能像佛陀所说的一样,我所做已办?我所应该做的事情我已经经历了,我已经付出了自己全部的青春,它是讲这么个问题。《楞严经》当中所谓探讨如何见性,如何解脱,以及表达我们如何能找到一条解脱的通道,它是讲这个问题。可是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你要求解脱,这个方法才能有效。

也就是说,这是个房间,你想进来对吧?我给你一个钥匙,你可以进这个房间,所以这个钥匙很珍贵。可是你不想进这个房间的时候,这个钥匙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只是拿了一个金属片,没有用,或者你拿这个钥匙去开别的门了,能不能开我也不知道。

你要进这个房间,你要进这个门,这个钥匙才有用。所以问题的特殊化,像在《楞严经》这种经典里面,它表现得特别的特殊。所以《楞严经》的深奥或者说不太容易读得懂,它有一个很大的前提,实际上所有的佛教经典都有这样的前提,它一定是提供解脱的法门,如果你没有感冒,我给你感冒药,你吃了有什么用呢?你没拉肚子,我给你吃拉肚子的药,你本来便秘,吃了止泻的药,你更加便秘了。

所以,问题的特殊化是我们在学佛过程当中触及到的,这些问题如果是日常生活的问题,用禅定的方法把它过滤掉。人作为一种生命活着,你说人到中年,吃得好跟坏,真的没有意义,你今天过得心情好,过得心情不好,也没什么太大的价值,为什么?心情好也是过一天,心情不好也是过一天,最重要的是,我们活着有没有价值,我们有没有为自己诉求的理想,为自己的信仰进行实践?有没有离自己的信仰,有没有离自己的愿望更进一步?这才是最终极的问题。

有一天我们躺在床上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不能告诉自己,我这辈子已经很努力了,下辈子重新来过,也还是一样的努力,要比这此更努力,它是这样一个问题,它是一个终极价值的思考。什么叫终极?人生除了这个问题,其他我们概不关心。所以《楞严经》当中对见性的思考,对如何开悟的思考,大家如果真的要从中获益,那是要有以上的前提的,这是第一。

第二,《楞严经》当中一直在寻求一个叫见性的东西,它实际上是在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无常颠沛流离的人生,其实从我们的心底里面都知道,谁都会死,每天都在变,无论是感情,还是事业,还是人生,处于刹那变化当中,处于实时的变化当中,正因为这种无常变化,我们才觉得对人生要诉求一个永恒,这是我们的信仰需求。

在我们学佛过程当中,每一个人去体会一下自己信仰建立的过程,其实都是为了诉求一个永恒的依靠。对于初学者来说,我们是要诉求一个永恒的依靠,而对于修行者来说,是在这依靠之上,我们如何实践人生的终极价值,也就是如何实现解脱,这才有了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什么?是信仰的依靠。不生不灭的见性,见性是什么?见性实际上是使得我们开悟的钥匙,我们应该在什么上面用功,是这个着眼点上,祖师们把这个东西表达出来。

所以我说《楞严经》当中,这十番显见完全是在于讨论我们生活之外的特殊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要理解到它的特殊性,或者我们要从佛法的智慧当中获益,我们自我内心要有个准备,要有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我要解脱,我只是不知道如何解脱,那你来读《楞严经》,能获得非常大的益处。可是如果你并不想解脱,你并没有想获得人生的终极的意义,那我们对《楞严经》的学习,可能就丈二的和尚摸不到头脑。实际上经文大家仔细去读的话,非常的繁琐,它的逻辑关系表现得非常复杂,它跟一般经文相比,无论《弥陀经》也好,《金刚经》也好,表现出完全不一样的风格。

这是我们在读这部经的时候,要有的一个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个方法叫问题的特殊化。我们有没有这样的问题?有这样的问题才有这样的答案,这样的答案才有意义。好,这一讲讲到这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那一座庙

那一座庙网为您提供最新的那一座庙信息,让您快速了解那一座庙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那一座庙。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