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是轮回法的「无相」、「空性」
佛陀曾说过:「佛法的衰颓往往是渐进式地发生。」当这个世间开始出现很多对佛法似是而非的讲法和理解的时候,慢慢地,能够很稳健地将修行引领到解脱道上的真实佛法,就会变得暗晦不明。
《相应部》20.7经比喻,原本是声音嘹亮的大鼓,因为长时间的敲打而鼓身出现裂痕。为了修理此裂痕,人们开始把软木塞塞进破裂的空洞里,越塞越多,久而久之,软木塞完全取代了这个大鼓的鼓身。原本可以传声很远的鼓,现在发不出什么声音了。
当今的佛教界,不管是南北传,有个很讽刺的现象:许多被佛教徒所公认最有代表性的佛法的教义,在佛陀时代都是佛陀所否定的、离弃的。有些是佛陀还未解脱时实验过、经历过,但最终却被他认定是不究竟、不能安全地通达全然解脱的道路。但是在当今的世界,却变成了佛教的主流思想。
先从对佛法最肤浅的误解讲起。最近有位颇有名气的佛教老师,对信徒解释:「佛法中最高的教义,就是去体会『心即是法界』、『心等同于法界』。」
严格来讲,「心即法界」的意境,实际上是当时古印度在佛教创立以前,就已经出现的「无色界」讲说的方式。具体而言,这是「无色界」的第一个境界,叫做「空无边处」。其体验最主要表现的方法,就是去感知内心的辽阔无边,心体如同太虚。
对于这种「超越一切界线感」、「泯灭内外分别」的意境,若是认同它、将它当作「实相」、「事物的终极」、以此意境而入定,那么心就会在「空无边处」「再生」和「轮回」(《中部》106经)。也就是说,「心即法界」还是未达至解脱,仍是轮回境界。
另外一方面,有很多佛教徒认为最高的佛法就是:「诸法由一心之所变现」,或「诸法唯心造」。像《华严经》里一句有名的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这种「一切唯识」、「一切唯心」、「一切由一心变现」的见解,正好也是「无色界」里「识无边处定」的境界。它的体会就是「心识无边无际」:「一切由心识所呈现出来的现象」,都是相对的,也都是相对虚假的,只有能觉察的「心」才是真正的依归之处。
对于这种「觉性为真 境界为假」、「能所双亡 独留见净明性」的意境,若是认同它、将它当作「实相」、「事物的终极」,以此意境而入定,那么心就会在「识无边处」「再生」和「轮回」(《中部》106经)。也就是说,「法界唯心」还是未达至解脱,仍是轮回境界。
还有一些佛教徒认为最高的佛法就是「诸法空寂,了不可得」、「一切自性皆空」。这样的说法,非常类似当时还未成道的佛陀实验过,但却放弃掉的其中一种修定的方法,亦即通达到「无所有处定」的方法。
要通达到「无所有处定」的一个具体的作法,就是去认知:一切现象都是快速生灭,没有一丝一毫具体的东西,心可以落脚在其中。所有现象快速磨灭、瞬间生灭,过去、现在、未来无有停驻,了不可得,一切空无我(《中阿含》75经《净不动道经》)。
对于这种「一切不可得」、「无有所有」的意境,若是认同它、将它当作「实相」、「事物的终极」,以此意境而入定,那么心就会在「无所有处」「再生」和「轮回」(《中阿含》75经、《中部》106经)。也就是说,「一切法皆无自性、皆无我」的见解还是未达至解脱,仍是轮回境界(关于「无我」,详见《非我》一文)。
另外一种流行的讲法:「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诸相非相」(主要是般若系统经典的讲法),但是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的意境,正好是「无色界」里所讲的「非想非非想处定」的意境。这是佛陀在未解脱前实验过的另一种外道法门,最终佛陀评定它不是终极解脱而放弃了它。
要通达到「非想非非想处定」的一个具体的作法,就是:「不取一切相」、「心不住相」(《中部》106经)。对于这种「一切不可得」、「无有所有」的意境,若是认同它、将它当作「实相」、「事物的终极」,以此意境而入定,那么心就会在「非想非非想处」「再生」和「轮回」(《中部》106经)。也就是说,「无相、不思善不思恶」还是未达至解脱,仍是轮回境界。
这些「无色界」的意境——「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在原始佛经里的叙述,是一种高深却仍是「有为法」的经验。此经验获得的方法,经典里说:「当我们的心,一心一境地去排遣所有其他的意念和心向,只专注在眼前选定的某一种意境或自认的真理,而产生出来的。」
佛陀认为像这样的意境,并不等同于解脱,它们只是一种「心行」。透过内心某种活动的方式,于某种「世界观」、「实相论」中盘踞,暂时产生出来的意境。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