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跟佛,到底啥关系?——天台宗纲要学记第十一课



欲提毗卢之正印,深达诸佛之真源,天台法脉,不可不明。

天台宗成立于陈隋之际,因实际开创者智者大师住锡于天台山,故称天台宗。

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正依佛经,以《大智度论》为指南,以《中论》为助成,以《大般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维摩诘经》、《仁王般若经》、《菩萨璎珞本业经》等经以增信。

一代高僧悟公上人,是教内著名的天台宗法师,曾在天台国清寺追随台宗座主静权大师十年,研习天台教观,深解意趣,止观双运、戒定慧三学皆得教内大德赞许,一生以法华之圆顿摄受众生。

2018年,适值智者大师诞辰1480周年之际,慧日禅寺住持传喜法师秉悟公上人之教诲,教弘天台,行归净土,与慧日禅寺僧众一百余人共同研习静权法师著述的《天台宗纲要》。

2021年,正逢悟公上人诞辰100周年。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推出《天台宗纲要》系列视频,溯天台之法脉,忆上人之德海,一起走进佛陀的一代时教!

《天台宗纲要》学记

第十一课

第一章、藏教

(五)六即

六即: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这六即,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

为什么叫做六即?“六显因果之事相,即显佛性之理体。”从凡夫到成佛,其间因果事相,共有六个阶段,历历分明,不可混滥,所以称“六”。从凡夫到成佛,所有佛性理体,完全一致,凡夫的佛性,即是菩萨的佛性,也即是一切诸佛的佛性,同然一味,所以称“即”。

譬如初一夜的月亮,和初二、初三、乃至十五夜的月亮,从明暗盈亏方面观察,便有十五天的不同,若从月亮的本体上观察,原只是一个月亮。

同时还要明白“六而常即、即而常六”的道理:从凡夫到成佛,佛性虽然一样,而因果事相,不可混滥,分明有六个阶段,这是“即而常六”。譬如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十五天盈亏不同,只是一个月亮,这就如“六而常即”。初一到十五夜的月亮,虽是一个月亮,然而却有十五天的盈亏不同,这就如“即而常六”。

这六即,表明了从凡夫到成佛的一切位次。但不管修行到哪个阶段,我们都跟佛保持着最亲密的关系。哪怕一个人还没有学佛,还不信佛,哪怕正在诽谤佛,他的佛性跟佛也是一样的,佛性理体完全一致。也正因为佛性理体完全一致,我们才不要冤枉地做凡夫。

用普润大师的《六即颂》来说明六即的道理,是最为恰当的。

“藏通别圆”

(一)

动静理全是  行藏事尽非

冥冥随物去  杳杳不知归


这是颂理即佛,指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而言。一切众生,全具佛性之理;这佛性之理,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理即佛”。


有时候一说“理即佛”,“动静理全是”,有的人就觉得,既然即心是佛,就不用持戒、念佛、修善、作福了,甚至呵佛骂祖。实际上我们是“行藏事尽非”,佛性还领会不了,还是行在凡夫上,然后就“冥冥随物去,杳杳不知归”。

所以遇到佛教是不容易的,要珍惜,不能当口头禅。当口头禅就不行了,就“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还有一种人呢,光说“我是凡夫,我怎么能成佛呀?”“像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去极乐世界呢?”这就不知道“动静理全是”,就辜负了自己的佛性。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

理即者,偏真也。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因灭会真,灭非真谛。灭尚非真,况苦集道。真谛在因果事相之外,故依衍教,判曰偏真。

(二)

方听无生曲  始闻不死歌

今知当体是  翻恨自磋陀

这是颂名字即佛,指闻名知字,悟解佛性而言。学佛人从善知识所,或经论中,悟解不生不灭的本有佛性。已知佛性的名字,知道自己的佛性,和十方诸佛的佛性,完全一样,所以称“名字即佛”。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

名字即者,学名字也。知一切法,从因缘生,不从时、方、梵天、极微、四大等生,亦非无因缘自然而生,知因缘所生法,皆悉无常无我。

(三)

念念照常理  心心息幻尘

遍观诸法性  无假亦无真

这是颂观行即佛,指已悟佛性,顺性起修而言。依教修观行,而能观的智慧,所观的境界,本来和十方诸佛,完全一样,所以称“观行即佛”。

一边知道我们的佛性与佛同体,一边又用佛法来对治我们众生的习妄,“心心息幻尘”,那我们就朝着成佛这个目标了。

虽然从理性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佛,但在事上是差很远很远的。理是需要顿悟的,事是因次第尽的。

藏通别圆越到后面,凡夫跟佛之间越来越没有距离,这就需要大智慧、大福德。大智慧、大福德从哪里来?就从学佛当中来。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  

观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别相念,三总相念。外凡资粮位也。

(四)

四住虽先落  六尘末尽空

眼中犹有翳  空里见花红

这是颂相似即佛,指观行有得,相似解发而言。虽没有真正断惑证真,却相似于断惑证真,所以称“相似即佛”。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

相似即者,内凡加行位也。一暖、二顶、三忍、四世第一,得色界有漏善根,能入见道。

(五)

豁尔心开悟  湛然一切通

穷源犹未尽  尚见月朦胧

这是颂分证即佛,指分断无明,分证法身而言(法身就是佛性)。从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直到断四十一品无明,证四十一分法身,都属于分证即佛。无明分分而断,法身分分而证,所以称“分证即佛”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

分证即者,前三果有学位也。初须陀洹果,此云预流。用八忍八智,顿断三界见惑,初预圣流,名见道位。二斯陀含果,此云一来。断欲界六品思惑,余三品在,犹润一生。三阿那含果,此云不还。断欲界思惑尽,进断上八地思,不复还来欲界。此二名修道位。

(六)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这是颂究竟即佛,指真穷惑尽,智断圆满而言。无明断尽,法身圆证,这是妙觉极果的位次(妙觉就是佛),所以称“究竟即佛”。

众生无明的本体,觉悟了就是诸佛的法身。六道、地狱的苦报是祂变出来的,极乐世界、诸佛的刹土也是祂变出来的。同样一个体,最后的受用天差地别。

我们拿起佛经,这里面句句含义都是非常深的。《阿弥陀经》里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里面就有很多意思。虽然在空间感上,极乐世界跟我们是连着的,也就是说,理上是同体的,但是从差别上,却是十万亿佛土的差距,就是说,凡人跟圣人之间是差很多的。极乐世界是“但受诸乐”,苦的名字都听不到,我们是但有诸苦,乐都是苦的,这个差距有多大!

如果没有论去解释经,光读经,我们就不知道这个经里佛到底含藏了多少意思,佛怎么造化我们、让我们转染成净,从浊土生到净土。《阿弥陀经》里面,“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实际上是暗含、具足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的庄严的。

诸佛菩萨都经过了这些修行,然后因为这些修行,产生果,这个果成为祂正报、依报的庄严。那我们呢?我们没有按照这个去修,而是贪、嗔、痴,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有地狱、饿鬼、畜生。

《教观纲宗释义》 蕅益大师

究竟即者,三乘无学位也。一小乘第四阿罗汉果,此含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断三界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尚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二中乘辟支佛果。此人根性稍利,逆顺观察十二因缘,断见思惑,与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三大乘佛果。此人根性大利,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誓,即名菩萨,修行六度。

在藏、通、别、圆里,只有圆教才真正达到了六即。藏、通、别三教在讲六即的时候,这个“即”都不是很真实的,只有在圆教的时候,这个六即才是真真实实的六即。

藏教虽然讲六即,但实际上“六而不即”,祂本身就安住在我们分别心的状态里。                                            

《大智度论》

如佛说四念处,是中不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何以故?四念处中:四种精进,则是四正勤;四种定,是为四如意足;五种善法,是为五根、五力。

四念处虽具足能得道,亦应说四正勤等诸法。何以故?众生心种种不同,结使亦种种,所乐所解法亦种种。

   无垢清净光 慧日破诸暗 

能伏灾风火 普明照世间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月明天心文化传播

月明天心文化传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月明天心文化传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月明天心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月明天心文化传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