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佛法,的确需要胆识
修行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从头到尾让你兴奋、惊奇、目不暇接。
心向佛法的确需要胆识
BUDDHA DHARMA
我常想:心向佛法的确需要胆识。
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皈依三宝,说明你决心无惧地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不再寻求慰藉、寄托、照顾,除了切实地经验当下,不再企图另寻出路。
藏文中“佛教徒”一词的意思是“内道者”,即向内观照、从本心而非本心之外找真理的人。
难道这就是修行?
BUDDHA DHARMA
刚接触一件新鲜事物,人们总会感觉振奋,学佛也是这样,尤其当你获得一些心灵启示之后,你心里会充满期望。
学习静坐、念诵经咒,饮食有节、起居规律,你相信生活从此有条不紊、目标明确,修行将不断进步,连觉悟都似乎指日可待。
不过很快你就开始失望,生活的不确定性没有减少,你也没有越变越好,相反,你发现自己在修行中一次又一次陷入困境,正念的训练让你与自己面面相觑,无所适从。
难道这就是修行?
修行不是一场魔术表演,从头到尾让你兴奋、惊奇、目不暇接。它也不是逃避日常琐事的盾牌,因为它可能比你企图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琐碎平常。
修行的目的不是完善目前的生活或者美化自己,如果是这样,佛陀当年大可不必舍弃王位出家。
这种感觉并不美妙
BUDDHA DHARMA
一旦开始修行就会发现我们对自己的所做作为是多么无知。无始以来养成的习惯让我们很不喜欢单纯地与自己相处。
保持清醒与觉察是一件相当辛苦的事,因为它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评判、不希冀、不回避。这简直让你感觉走投无路。
可是,觉察还不止于此,你还要清清楚楚地看着自己是怎样试图寻找退路、出路却无果而终的。
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
BUDDHA DHARMA
自古以来,追求精神修养的人都需要具备一种品质,那就是忍辱。“忍辱”在现代人的词典里似乎与“怪僻、自虐”之类的链接在一起,所以大多数人都不屑于有这种品质。
但是,从修行的角度看,忍辱指遇到情况不急于做出反应,不急于逃避不安、寻找安慰,而是放慢整个事情的节奏,给自己留一点空间去观察和感受,让自己可以看清事情的原貌,而不是被冲动牵着鼻子走。这有时也被称为寡欲或甘于寂寞。
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
期望和恐惧其实是同一个东西的两面,有期望就会有恐惧,而回避则会加强恐惧。
不迎不拒使我们放松下来,这时,我们才更有可能瞥见一切思想行为、一切欢喜哀愁背后的那个东西。
人们爱把生活弄得拥挤而热闹,忙得团团转,以免和自己独处。心向佛法的人却是决心要和自己亲密相处。
修行的过程毫无疑问会充满挫折,每一个修行人都会一再失败,一再跌回旧的习气中。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一辈子都在精进修行,不放弃也不逃避。
感谢三宝持续给我们以启发和勇气,否则,我们无法坚持。
第三部 走出修行的误区 皈依 点击这里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