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身边缺少贤德之人?


第一百二十八句: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

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四《老子》。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山谷河川汇集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这句话提醒人们,君子应该虚怀若谷、谦冲自下,德行才能日益增长,才能感召德才兼备的人来到身边。古圣先贤都明白这个道理,即使不是圣贤的君王,想成为霸主,也必须有谦敬的德行。


在《新序》上记载,齐桓公要去见一位叫稷的平民,他一天之中过去三次,都没有能见到稷。于是跟从的人说:“作为一国之尊,万乘之主,为了见一位平民百姓,一天之中来了三次都见不到,应该就此作罢,不要再去了。”

但是齐桓公说:“你说的不对。有德行的士大夫、读书人轻视爵禄,因此他们也会轻视君主;而那些不想称霸天下的君主,也会轻视有德行的士大夫和读书人。纵使这位先生轻视爵禄,可是我怎么敢轻视称霸天下呢?”

齐桓公很明理,他知道要想称霸天下,就要去谦恭礼遇那些有道德学问的读书人,向他们请教。所以齐桓公一共去了五次才见到稷。

其他人听说这件事,就说:“齐桓公对于一位布衣之士都能够如此尊敬,对于一般的诸侯国君,一定会更加尊重。”所以他们都纷纷前来朝拜。所以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绝对不是偶然,因为他有礼贤下士的品德。

在《群书治要.贾子》上记载,君王给人授官分为六个等级,即“师”“友”“大臣”“左右”“侍御”“厮役”。这六个等级,对他们的态度不同,对自己的影响也自然不同。

第一个等级是“师”。师的智慧源源不断,他的行为可以做世人的表率,对世人的要求是有问必答、有求必应。他每到一个封地,就可以让这个封地受人尊重,加重这个封地的分量;他每进入一个国家,就可以让这个国家受人尊重,加重这个国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分量。这样的人叫做师。

第二个等级是“友”。友的智慧足以磨砺人,行为足以辅助人,明于进贤之道,敢于罢黜不肖之徒。对内能够匡正君主的过失,对外能够称扬君主的美名。

第三个等级是“大臣”。大臣的智慧足以帮助为政者谋划国事,行为足以作为人民的表率,仁德足以使上下相处愉悦;能够谨然遵守国家的法律,君主有难能为君主效死;忠于职守,不徇私枉法,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够托他办理私事。如果一件事不符合国法,即使是君主的委托,他也敢违逆而不去做。

第四个等级是“左右”。他们修养自己的身心,端正自己的行为,在乡里不会做对不起乡里的事;所言所行不会有损于朝廷,不会做出有辱朝廷的行为;能够冒死劝谏君主,如果君主做错事,他可以犯颜直谏,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可见,“左右”也很难得。

现在的人担心丢了自己的官职,看到领导做错事,仍然谄媚巴结、一味地迎合,不敢去指正他的过失。但是“左右”看到领导者做错事,可以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谏,这被古人称为第四等的人。

第五个等级是“侍御”。侍御可以既不贪财,也不淫色,事君没有二心;君主有过失,虽然不敢犯颜直谏,但是忧愁的颜色会表露在脸上。虽然没有勇气去劝谏君主,但是一心为君主着想,君主有了过失,他非常担心、非常忧愁。

最后一个等级是“厮役”。厮役,是专指谄媚巴结、奉承君主的人。

故与师为国者帝,与友为国者王,与大臣为国者霸,与左右为国者强,与侍御为国者,若存若亡,与厮役为国者,亡可立而待。”这句话特别值得现在人,尤其是领导者警醒,人们选择与哪一类人一起治理国家,选择哪一类人作为自己的属下、臣子?

能够和“师”一起治理国家,可以称“帝”,就是对德才兼备的人、圣贤之人非常尊敬,以待师之礼来恭敬他,这样的人被称为帝;和“友”一起治理国家,可以称“王”,王天下,就是可以作为天下所有国家学习的榜样;和“大臣”一起治理国家,能够称“霸”;和“左右”一起治理国家能够很强盛;与“侍御”一起治理国家,存亡就难置一词,要看运气的好坏;但是和“厮役”,就是与那些谄媚巴结、阿谀奉承的人一起治理国家,灭亡是顷刻之间的事。

所以圣明的领导者都是和师相处,能够尊师,以尊师之礼来礼敬贤德之人,这样才能够使人民富裕、国家安定、长治久安。


如果领导者没有礼贤下士、谦恭有礼的态度,怎么可能感召真正贤德的人来辅助自己呢?所以谦恭、好学、礼敬的态度,对于领导者而言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领导者能感召怎样的人才来到自己身边。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