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学佛传02


一、會公弘法生平  

(一)高僧坐化,人天悲仰  

素為佛教界四眾弟子所敬重,普受蓮友景仰不已的會公上人,在2010年春節前臘月二十八(陽曆2月11日)清晨5點40分,安詳坐化于屏東萬巒普門講堂方丈寮之書桌前。  

末法一位稀有難得,一位真正閱遍三藏、精通教義,且不慕榮利、老實修行的一代高僧遽爾隕落,四眾為之悲仰,人天鹹表哀慟。後學特撰此文,略述其修學大略、弘法生平,藉以代表全體蓮友向上人表達無限的哀思與最深的感恩之意。  

(二)善根夙稟,童真出家

會公善根夙稟,學佛出家因緣似乎前生早定。1928年2月21日誕於臺灣佛教聖地之鄉——新竹獅頭山上,且生於寺院石刻技師之家,自幼遂常出入叢林。由於記憶超人,不但過目不忘,甚至過耳不忘,以致年少之時,耳濡目染,于叢林梵唄和世俗經懺念誦,早已耳熟能詳,倒背如流,且亦藉之為喪家超度,以為生計。  

會公曾自謂:1949年,參加慈航菩薩中壢圓光寺佛學院學習時,每日需背誦《古文觀止》一篇,偶因事忙,未与先背,則當日只專注聆聽前一人所誦,彼即能隨口誦出,可見記性之強。早在1944年,為學習佛教正統梵唄,乃請求住進元光寺,成為掛單的白衣。由於寺中妙清老法師(曾親近天臺觀宗學社)之接引,而開啟其閱覽佛典的因緣。1947年(20歲),參學諦閑法師、親近天臺名刹——觀宗學社和國清寺的台籍高僧斌宗法師。之後返台弘法,分別於元光寺宣講《地藏經》、新竹宣講《楞嚴經》、勸化堂宣講《彌陀經》。師以聰明伶俐著稱,且嫺熟台客語,遂獲聘為斌公之侍者,兼任翻譯。會公於席次,對於佛法解脫要旨与天臺演經教義,豁然有省。至此,因緣成熟,遂於是年彌陀聖誕日,毅然依元光寺悟遍老和尚落發出家。  

(三)克期掩關,深入教海  

出家之後的會公,即志在能深入經藏,直探佛法的真實教義。1948年(21歲),隨即進入老法師在中壢圓光寺興辦的佛學院學習,雖短短半年,會公飽受鉗錘之教,除奠定後來研讀古文与經論之基本能力外,對其出家前趕赴經懺之習氣,盡情削落。從此以後,立志但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誓言:盡形壽決不再作販賣佛法之勾當。今視其遺囑,指示“歸西後,不必誦經禮懺,只誦佛菩薩聖號。”信然!1949年(22歲),為求克期取證,遂掩關獅山雲霞洞,閉門獨修,三年有餘。出關後,接任元光寺方丈,並於是年底(一九五三年元月十五日)赴白河大仙寺,求受具足戒。其後數年間,仍隨侍慈航法師,擔任閩南語翻譯,分赴各地講經弘法。1954年(27歲),為弘傳戒法,在元光寺接辦台島第二次三壇大戒。以精誠能感,致有後山湧泉与護法現身的顯應事蹟。1956年(29歲),師卸下方丈職,為深入經藏,隨即掩關於後山之靈峰蘭若,效法古德,行範頭陀。1958年(31歲),加功用行,正式閉法華關,直探天臺教觀底蘊。直至1961年(34歲)8月,始因治療胃疾而出關。1936年(36歲)春,又複入關半年;本擬繼續掩關,終因處理寺務和胃病復發而未果。如是,會公前後掩關六載,深遊教海,戒定兼行,功夫大進。其後整理關中筆記,遂有《蕅益大師淨土集》、《大藏會閱》之不朽大作行世。  

(四)弘法利生,忘病忘軀  

出關之後的會公,遂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且盡其形壽,不遺餘力。先是在1965年(38歲),以養病因緣,移錫屏東萬巒,由於地利之便,開始于高雄壽山佛學院、佛光山東方佛教學院、屏東東山佛學院等處授課弘法。

其次,1975年(48歲)正月起,應台中蓮社雪廬老人禮聘,每年寒暑假明倫大專佛學講座授課和開示。是年2月起,並在內典研究班講授“天臺教觀”專課,協助老人栽培弘法人才。接著,1987年(60歲)起,雪廬老人西歸後,接續老人在蓮社主持“元旦開示”与台中靈山寺之“佛七開示”。並於1988年(61歲)6月起,接續蓮社週四晚上之長期經筵,其間曾宣講《菩薩戒本經》、《在家菩薩戒》、《優婆塞戒經節本》等戒經,至1990年7月底,曆兩年兩個月圓滿。最後,從1990年(63歲)8月起,至2003年(76歲)2月止,前後十三年,陸續而密集地在普門講堂講授各種經論詩文,例如《天臺四教儀》、《法華經》、《華嚴經》、《淨土三經》、《藥師經》、《大乘起信論》、《禪林寶訓》,乃至《羅狀元醒世詩》、《勸發菩提心文》等,可謂包羅萬象;其中又以二遍《楞嚴經》(一次客語,一次漢語),會公最引為平生快慰事。  


由於法師早年修頭陀苦行又長期密集經筵,嘔盡心血,且年邁體衰,元氣大傷,以致在最後一次講完《楞嚴經》時(2003年4月20日),已無法下座。其後,2006年(79歲)複經兩次跌傷,腦部需開刀治療;然療養期間,會公仍念念不忘要弘法利生。2007年(80歲)10月,在身體尚未復原下,又勉力宣講《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至來年6月圓滿。甚至,今年(83歲)2月初,精神稍見起色,即又汲汲規劃開春宣講《釋迦如來成道記》。其勇猛精進,不畏疾苦,為法忘軀,竟有如此者。  

(五)淡泊名利,老實念佛  

會公雖已遍閱三藏,通達經論,但其講經開示,從不談玄說妙,總是勸人要平實修學,不可好高騖遠,要志學古人,不學今人。觀其平日言談,尤為服膺者,不外蓮池、蕅益、印光、弘一諸祖,而其平生作略,似亦相當。會公常言:“蓮池大師之所以有大成就,在其能真實踐履遍融禪師‘不可貪名圖利’之誡言。”觀會公退居窮鄉僻壤之地,道場不開法會,不趕經懺,不剃度弟子,不攀權夤貴,不見訪客,乃至不准聽眾流連。道場用度,唯靠寺眾常住下田作務与部分嚫施補貼,平日讀書、修行、講經而已。視其方丈寮,蕭然四壁,但一榻、一桌、一椅,既不裝璜,亦無空調。其安貧守道若此。  

憶1989年寒假,師在明倫大專佛學講座開示“修學法要”時,曾舉蕅益大師《淨社銘》四句雲:“持戒為本,淨土為歸,觀心為要,善友為依。”諄諄教誨與會同學,而今觀之,斯四句,似亦會公平生寫照。如以“持戒”言,會公是絕對認真的,以精通律典,深知末法學戒之難,師曾舉蕅祖言:“25歲受比丘戒,26歲受菩薩戒,但知受戒不如法,故從不敢自稱比丘;35歲拈鬮後,始稱菩薩沙彌;40歲後,退稱出家優婆塞;46歲時,複退稱但三歸人;待至47歲,以拜《占察》懺,獲清淨輪相,方稱比丘。”又舉近代持戒精嚴之弘一大師言:“於末法,不敢自稱比丘,但自稱出家多分優婆塞。”而頻贊古人,對於戒法,認真如此。今觀會公之遺囑,指示蓮位但書“拾得會性之位”,不許署名“比丘”;而謙稱自己所受為“翻譯戒”(會公受戒時,任戒壇翻譯),並未真正得戒。其於戒法之認真,堪足媲美前人。   

至其平日用功,一直都是專修“持名念佛”。雖然,本身通達各家教觀,亦嫺熟五宗七派諸則公案,而論修行,則常舉《大集經》:“末法億億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之言以自勸勸人。會公曾言:“天臺二十五前方便,但‘閒居靜處’一方便,不論出家在家,今皆不可得,遑論二十四方便,乃至四教十乘觀法?” 故推崇印祖所言:“淨土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是最穩當的法門。並贊許《印光法師文鈔》是末法眾生最切要、最警策之開示,故特撰《讀印光法師文鈔記》以普勸世人。  

會公晚年,受病苦煎熬時,曾對來訪之蓮友歎雲:“今日幸虧有此法門,否則不知如何過關。”可見,示現歷經老衰病苦的會公,終能安然忍受過關,其得利於此法門者,大矣,後人豈能弗思!  

(六)祈願再來,普濟群萌  

綜觀會公的一生,先是善根夙稟,童真出家;次則掩關精修,深入教海;後來弘法利生,忘病忘軀。平日作略則不慕榮利,老實念佛;与至末後一著,化緣既盡,翛然坐化。這真是一位平實修行的高僧典範!祈願上人華開上品,頓證無生,早日再來,普濟群萌。

二、會公修學要略  

(一)生有異秉  

會公私下曾說:“我的國文底子,是在大路邊學來的!”竊思:以一位從未受過正規學校教育的鄉下小孩(公為獅山下一小村莊人),後來竟能閱遍全藏,又能在佛學院教書,看懂艱深古澀的經文、科判、注解。噫!若非宿世久種善根,何能臻此?猶記1974年夏,會公為同學們開講《佛說阿彌陀經》,這是弟子第一次見到會公,初聆法音,即深為會公講經時,旁徵博引、如數家珍、神采飛揚、辯才無礙的深厚學養所震懾與嘆服。  

(二)勤奮苦學  

有一次,會公在課堂上說到:從前佛經,古注流通甚少,他常向尊宿大德借閱經注,然後“挑燈夜讀,抄寫經注”。因為所借之書,翌日即須歸還。會公曾說他研經的方法是:將各經的別譯本与各家的注解,畫表格,依據科判,一一抄寫,會集經注於經文之下,以便互相對照,發掘經文之要義!如會公所撰的《觀經集解》,即是一例。會公說,學者唯有親自動手抄寫,日積月累,不斷熏習,學理才能扎實。曾有同學私下請問會公,每星期由屏東萬巒鄉下,又搭公車,又搭火車,輾轉來到台中上課,舟車往返,累不累?會公說:“我一上車,就開始背誦《普賢行願品》(案:即指《四十華嚴》的最後一卷,有5478字),不知不覺就到目的地了,何累之有?”竊思:會公這種非凡的定力與記憶力,就是他之所以能深入經藏的增上緣。  

(三)回歸淨土  

弟子覺得會公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廣學大藏教,不改彌陀行”!會公雖深入法海,著有《大藏會閱》四大冊,作為後生小子研習教典必備的工具書。但是他老人家,卻以弘揚大乘方等經典,回向發願求生西方淨土為目標!所以會公平素除了宣講《淨土五經》之外(今有其所撰之《淨土五經講錄》流通),早年(即1959年,公31歲)在獅山掩關之中,即曾撿蕅祖文集中,凡涉与淨土法門者,鹹錄集之,成書二卷,名曰《蕅益大師淨土集》。由此可知,會公對於西方彌陀淨土的信願早就已經確立不移了!

                    撰文:吳聰敏、簡金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一真讲堂

一真讲堂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一真讲堂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一真讲堂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一真讲堂。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