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里的四句之福,殊胜难得希有之法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解】

此以喻显法殊胜也。说四句之福。胜河沙七宝者。以此法。乃最上第一希有之法也。以此四偈。即法身全体故。如佛住世。与弟子宣说无二故也。前显法身已圆。群疑顿破。言忘理极。故空生领旨。遂请结经名。


金刚经里的四句之福

今译:

连着多次的开示,佛陀看到了须菩提逐步明了,再次用比喻的方式告诉须菩提,今日开示的法门是无比殊胜难得。乃至只是任意选取佛陀说的四句偈子,比如: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从这些四句偈中,如此悟入心中“本性之法”,体悟进佛陀所说的“金刚心”,比供养如无数横河沙数量的珍宝所得到的福报还要大!此法门,就是最殊胜,最难得,最希有的法门。
能够相信并悟入佛陀的开示,甚至只是任意选取其中四句偈,逐步悟入法身境界,还等于佛现在就出现在你旁边,你等于跟当时佛的弟子们听佛开示一样,没有区别。
并且一切天人阿修罗还会因此护法供养,等于你的心中当下就跟佛所在的塔庙没有区别,当下就显现出等同于佛一样的法身境界,如此就是成就最上等的第一希有的法门。
所以,这本经典所在的地方,只要有人能够从这些言语文字之中悟入心中本来的不动的“金刚心”,了彻进入佛之境界,明悟法身境界,当下就与佛的法身境界无异,如此自然就是最希有难得之人。

前面的开示已经将显现法身的法门逐一圆满,须菩提在佛陀的开示之下,心中的疑惑逐步侦破,心中所有执着的言语观念当下全部放却,如此初步了解至理的最高境界。须菩提领会佛陀的开示,所以开示请教此次开示的经名。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解】

此指归般若实际也。空生顿悟。般若全体已露。更无余法。故问结经名。世尊但告之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意谓此法无名。但此心耳。又问如何奉持。告以即以此心奉持此法。以心本非心。而法亦非法。故曰般若即非般若波罗蜜。

前未闻此法时。其心未安。故初请降伏。以所知所见。满目尘境。生佛迢然。净秽殊途。取舍异趣。故其心不安。难以降伏。特起种种疑情。

初疑众生难度。则告以众生本空。又疑佛果难求。则告以佛不必求。次疑布施难周。则告以三轮空寂。次疑佛土难严。则告以心净则严。次疑报身无寄。则告以法身无依。

到此空生伎俩已穷。群疑冰释。佛心已尽披露。无复遗余。所以,闻者心安而自降伏矣。故问结经名。世尊不以实法赘人。但名此心而已。故以此结之。

下文乃单示法身极则。所谓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只须具金刚眼。始得极尽相应。故空生感悟流涕。赞叹难量。似久客还家。宜其见慈母而生悲泣也。直至不可思议而后已。


疑惑逐一击破
今译:
到这里,佛陀开示的般若之法才真正完整的展现给须菩提,须菩提如此得以顿悟其中,明了你我本来面目,悟入法身境界,般若智慧全体展露;此刻,须菩提心中不需要在存留其他任何名相、法门。于是须菩提问佛,此次开示的经名。
佛陀就告诉须菩提,此经名叫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经名,就代表了我此次开示的全部法门。我说此法门,并不是真就有一个法门,须菩提你若执着真有一个般若波罗蜜。那你就错了。
所以,佛陀后面加重言语提醒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想要如此领会进去就是这样,假如须菩提你问如何才能信奉受行这个法门,就是这样,明了彻悟进入自己的本来面目,“金刚心”,就是奉持此法。
你认为有一个心吗?这个心就不是了。你认为真有一个法门吗?这个法门也不对了!这就是般若波罗蜜。但若你真觉得有个般若波罗蜜,又不是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在没有听闻这个法门之前,心中因为刚刚悟入菩萨境界,发起愿心,看到满目世界众生何其之多,何时才能度尽,所以心里不安,才请佛陀开示。
以当时须菩提的心境,看到这个世界都是秽恶不堪,未来的世界的众生离佛又远,净土和秽土差别无比之大,心中还在取舍分别同或不同,好或不好之中。
所以心难以降伏下去,得到如同佛一样慈祥悲悯祥和的境界。所以心中起了无数疑问。佛陀见到须菩提的疑惑,就借须菩提的疑惑,逐步击破,向弟子们揭开佛陀心中与众生不同的地方,却又有的相同之处。
须菩提听闻之后得以初步悟入,但又疑惑众生太多如恒河沙,何时度尽?佛陀又开示须菩提,佛陀心中本无众生及佛。
须菩提接着疑惑成佛证佛果难。佛陀开示须菩提,佛陀心中并没有存留一个佛的概念可求,一个佛果可证。
须菩提接着又疑惑布施太难,自己福报不够。佛陀开示须菩提,佛陀布施之时三体(施舍、受者、施物)都空,放下四相,无住相布施,此福德更殊胜难得。
须菩提再次疑惑,自己自身不够庄严,难以如同佛一样有如此庄严的形象。佛陀告诉须菩提,心中清净,自然庄严。
须菩提又疑惑,如此无住,那不是没有佛可成,净土可求,没有任何依靠吗?佛陀开示须菩提,佛陀的心之中,无所依靠,连法身般若都无所求,如此自然有明悟依靠之处。
到此,须菩提心中疑惑如冰临日,一一化去,心中的所有知见执着得以一瞬间当下放下忘却,悟入如佛相同的本来的“金刚心”之中,没有任何的疑虑。心中的所有烦恼不安一下得到了解脱,此心终于能够安下。
所以,须菩提向佛请示此经的经名,佛陀告诉须菩提,这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波罗蜜寓意到彼岸,后人读了,就容易心中留有此是法门的感觉)

但你如果把此经当成法门,你又错了,佛只是让你悟入自己的本来不变的“金刚心”中,非言语文字、思想可以明了,所以再次警示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这就是悟入法身境界的最高法门,我们后世所说的“开悟”,就是初步悟入你我本来的法身境界。只要相信佛陀所说的此经的句意,依教奉行,自然可以开悟,与佛之境界相应。
须菩提到此因大悟感泪流涕,再次赞叹佛陀,感觉好像离开很久的家,终于回到了家里;就像离开母亲很久,经过不知多久,再次见到母亲那种悲泣,感觉如此不可思议。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六点学佛法

六点学佛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六点学佛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六点学佛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六点学佛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