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没那么复杂,只不过是选择另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吃素使人健康

吃素使人懂得关爱生命

吃素还会让人慢下来

吃素也是修身养性

其实

吃素没那么复杂

不过是选择另一种

生活方式!

说起素食,总会令人想起寺院里的僧人,总会让人想起清汤寡水的萝卜和白菜,总觉得吃素的人和我们不一样,过着清修苦行、淡盐少油、没滋没味的日子,一想起来就会觉得兴味索然。

 

对于素食的认知和改观是因为一个女子。她是一名插画师,除了画画之外,她喜欢茹素,读经,吃茶,种花,清修。

 

不画画的时候,她喜欢折腾那些杯啊碗啊,茶啊盏啊,煮水烹茶。几片茶叶,几头茶芽,在她手上如宝贝一般。用什么样的水,煮什么样的汤,用什么样的器物,都有讲究。我笑她穷讲究,她说这是慢生活。

 

闲暇,她喜欢熏香,比喝茶还讲究。什么香,什么味,调节什么情绪。一个小小的香炉置在几上,青烟袅袅,沉香幽幽,醒脑提神。

 

她最喜欢的还是素食,比喝茶闻香还要穷讲究。研究菜单食谱,给自己做的每一道素菜起一个好听的名字。用香菇做高汤,用花露做米饭,用碧绿的菜汁和面包饺子,用南瓜红薯做点心,亲手烘焙杂粮面包。


她虽不是从小食素,但却是一个严格的素食主义者,连蛋奶都不碰的全素。我叫她“素心人”。

 

吃素是一种生活方式,清简素淡,宁静淡泊,颐养慈悲之心。人在年轻时很少能体会这种素食之美,觉得素食清苦,清淡如水,没有什么滋味可言。可是人过中年之后,人会跟着身体走,遵从内心本我,回归自然。

 

也许是天性使然,中年以后,越来越不喜欢热闹和喧嚣。衣,不再追求时尚华丽,温暖舒适就好;食,不再追求辛甘厚味,暖心暖胃即可。鲜衣怒马,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仿佛是上一辈子的事情。

 

那颗心,再不比从前,不知怎么,活着活着,就活成了一株植物,只要有阳光和水就好。生活越来越简单,哪怕一杯淡茶也能有滋有味地喝上半晌。

盛唐诗人王维也是素食主义者,晚年犹甚。《旧唐书》里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大多数人都追求奢华之美,屋宇宏大、器物华美、食物精致,过舒适豪华的生活。

王维却不同,他虽已做到京官,但日常审美却与众不同。他过着简陋到不能再简陋的生活,不是做样子,而是甘之如饴,从素朴中得到乐趣。

 

王维中年以后隐居终南山,写诗、做画、参禅、采药。他在《积雨辋川庄作》中说:“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醉心田园生活,归心简朴自然。清野、山林、炊烟,农人在田间地头野餐。诗人在山林之中,观木槿而悟人生,晨开夜落,枯荣短暂。独坐松下,采露葵以佐饭,清斋素食有清欢。

 

这样清寂的生活,一般人都会感到乏味,可是大诗人王维却是乐在其中,素食使他的思维变得空灵美妙,写下很多轻灵的诗句和禅思妙语,像“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如此蕴含禅意,哲理深邃的好诗,让人过目难忘。


我最喜欢他那首《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首诗意境幽远深美,竹林幽幽,弹琴长啸。独自弹琴,没有观众,闻者是自己,是山河大地,是月亮星辰,是花草树木。

 

早先,茹素是因为穷苦,为备荒之用,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的“素食部”里有记载。到宋朝时,素食已发展到一个相当的高度。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京城汴梁已经有了专门做素食的菜馆。

 

宋人陈达叟还专门编撰过一本《本心斋蔬食谱》,谱中收录了当时他认为最美味的素食二十品。素食发展到清代时已达登峰造极,形成理论和流派。清人薛宝辰曾编撰过一本《素食说略》,内中收录了清末最流行的素食做法一百七十余款。


素食不但可以滋养脾胃,也可以调养味觉,兼具养心修德。清淡的口感可以使人身心安静,熨帖自然,性情淡泊,身体轻灵。

《道德经》里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素食可以使人清心少欲,返璞归真。一碟青菜、一碟豆腐、一碗白粥,也能吃出好滋味。

 

越来越能体会“一箪食,一瓢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句话。说来也怪,有些事情非要等到年龄到了才能体会。

箪食瓢饮,简单朴素的生活总是更接近事物的本质。素食也是如此,素食是回归自然的人生理念,是一种朴素的生活方式。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教你做素食

教你做素食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教你做素食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教你做素食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教你做素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