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行三十七颂》讲义(二十八)
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为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而闻思实修。
这个颂词讲的是行菩提心六波罗蜜之忍辱度。
对于那些寻求证悟解脱的佛陀追随者们,一切对自己能造成损害、伤害的人、事、物等,其实都是训练自己修忍辱的最好对境。所以,应该把这些对境看成是大宝藏一样珍贵,在这些损害自己的众缘面前,毫无怨恨地修持忍辱。这是大乘佛子应实践的行为。
不要认为这部法是讲给别人听的,我们应如此作意:“无著贤菩萨的《佛子行》就是针对我而宣讲的!”一定要去实修《佛子行》中所讲的内容。
在所有的难行当中,安忍最难修,所以它的功德非常大。我们要成佛,要利益众生,积累的福报就必须要大,功德必须非常迅猛。而安忍的修法,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达成这个目标。而且,安忍可以清净我们相续中无始以来的很多罪业,成就未来的很多功德。
菩萨会非常欢喜地把损害自己的众生看成宝藏——一个帮助自己修行的最好助缘,一个成就的前兆,而不会将此看成怨敌或打击的对象。为什么不高兴呢?通过对境调伏自心,可以让自己从凡夫的状态转变到菩萨的境界,心智逐渐趋于成熟圆满。生活中有这么直接、善妙的因缘到来,肯定会很高兴。
我们平时在家中,无论是打坐、修安忍,还是做任何善行,没有遇到对境时,可能感觉自己修得还可以;一旦对境出现,就经不起考验了。所以在遇到违缘的时候,若能以安忍的境界去真正面对,修行才可以逐渐成熟。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我们的安忍修得怎么样?是不是遇到一点点小事,就脸红脖子粗地发脾气?听到一些不中听的话就耿耿于怀?或者对于过去的种种不如意依然无法释怀?与佛陀身挖一千个洞来供灯相比,我们有多远的差距?
当时,地狱里的狱卒把他和一个叫嘎马日巴的众生当牛马一样奴役,要他们一起拖一辆非常庞大的马车。他们只有两个人,根本拖不动,狱卒就用炽热的兵器不断地捶打他们,他们非常痛苦。当时洽巴切达心想:“我们拖不动这辆车就要被锤打,与其两个人受苦,不如所有的苦都由我一个人来承受!”于是他对狱卒说:“可不可以把嘎马日巴脖子上的绳子套在我的身上,让我一个人来拖车?”狱卒一听,认为各自造业各自受,谁都没办法违反这个定律,于是抡起铁锤,用力打在洽巴切达的头上,当场把他打死了。
因这一瞬间的利他心,洽巴切达死后转生到了天界。大家想一想,仅仅只是动了一念,洽巴切达就从地狱迅速升到了天界,可见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大!修菩提心是最好的忍辱、最好的布施。没有菩提心的摄持,我们持戒也好,布施也好,都没有办法变成真正的解脱之因,所得到的也只能是人天福报。
拿受戒来说,以前受过戒,但并不代表这个戒体会一直存在于自己的心相续中。而用菩提心来护持自己所受的戒律,才是大乘佛法的戒律,而且如理如法。修忍辱也是如此,它同样需要菩提心的摄持。
了解安忍的功德之后,对于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应该没有怨恨地以菩提心修持安忍度,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大家以后不要太在意一些小事情,不要动不动就“给他一点颜色看看”,这样非常不好!我们这么多年辛辛苦苦修出的一点点出离心、菩提心,就因为别人的一个眼神、一个座位等这样的小事而毁坏了,太不值得了!
戒律是慈悲、是宽容、是忍辱……它能利益到自己,也能利益到他人,这才是大乘菩萨的心态和行为,而不是受戒以后就变得自大狂傲。持戒清净的人应该是非常慈悲、有智慧的,他能够让戒律成为自他的究竟解脱之因。
我们要明白修持安忍度的含义,并将它正确运用到生活中,从吃饭睡觉、与人交往等点点滴滴的小事开始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如果平时话多,小心思也多,只看到他人的过失,从来看不到他人的功德,经常说别人的是非等等,这说明我们已经忘失了正知正念。
修法主要依靠的就是正知正念,无论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护持正知正念。这是大乘佛子修行的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