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大师 / 三车法师
在唐代都城长安城的东南部,耸立着一座魏巍高塔—-慈恩寺塔,现称大雁塔。在中国佛教史上,慈恩寺的名字与一位伟大的人物—窥基大师相连系。当年玄奘大师以坚忍不拔的意志西行天竺取经,回国后居于慈恩寺讲经译经,并以他卓越的智慧开创了唐代佛教史第一个宗派—-慈恩宗(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当时,在玄奘大师身边聚集着一批名流高僧,其中最出色的人物,当属他的高徒窥基大师。
一、祥符初祖
据《祥符禅寺志》记载:唐朝贞观(627~649)年间,马山人杭恽因曾帮助过李世民父子得天下而官封右将军,解甲归田后将秦履峰下一片家产捐献出来,建立寺院。据传杭恽在长安时,与著名的玄奘大师交好,就邀请玄奘大师到马山观光。
玄奘大师见寺后山峦酷似天竺的灵鹫山,只是规模略小,于是命名为小灵山寺,并安排高徒窥基大师前来开辟道场,开法演教,即今祥符禅寺开山第一代祖师。可以说小灵山寺是唯识宗的一个重要祖庭。到宋代祥符年间,合理学之潮,佛教的禅宗发达起来,小灵山寺才更名为祥符禅寺。
二、时代背景
虽说中国佛教的宗派肇自隋朝,但有唐一代的宗派兴衰却以慈恩宗为先导,然后才是天台、律宗、禅宗、密宗以及净土宗的依次更迭。若论慈恩宗,当得首推玄奘大师的神足窥基大师。窥基大师继承了玄奘大师的衣钵,将慈恩宗发扬光大。
这是因为在玄奘大师往生兜率天(公元664年)后的十年间,京师法坛一度显得冷寂:南山律宗大德道宣律师、华严宗二祖智俨大师、净土三祖善导大师也先后相继示寂(公元667年、668年、681年);求法高僧義净大师方杨帆泛海南游天竺(公元671年);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才赴黄梅问法于五祖弘忍大师(672年)。
十年间,只有弘福寺会隐、西门寺玄则等十人撰写的《禅林要钞》、西明寺道世法师撰集的《法苑珠林》、以及窥基大师的百部注疏弥补了这段佛学史上的空白,窥基大师发扬光大了玄奘大师的学术思想,并以唯识学、因明论等教义独树了一宗鲜明的旗帜。
可以说,七世纪的长安佛教是几乎是被唯识、俱舍所摄受。在玄奘大师入灭后,华严宗的法藏大师出现,八世纪以后,华严教学风行一时,接着密教东来,长安的佛教乃呈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
三、创立宗派
窥基大师的求法道路颇具传奇性,从将门虎子到佛门法将;从「三车和尚」到「百部疏主」,这需要经历多大的人格变化!这需要何等的佛法威力来塑造!
唯识宗创立于唐太宗、高宗时期,是建立于唐代的第一个佛教宗派。创始人是玄奘大师及其弟子窥基大师。因玄奘大师大部分时间都在慈恩寺译经,本身没有什么著作,因此,窥基大师就成为中国唯识宗最早和最重要的义理阐述者,他的成就亦开创了唯识宗最兴盛的时代。
唯识宗拥有庞杂的名相概念体系,通过细密的论证程序,对意识和心理活动进行分析、说明和阐释,提出世界万物皆“唯识所变”、“一切唯识”和独特的转识成智的解脱成佛论。
一般人认为唯识谈有,属相宗;般若论空,属性宗,二者分庭抗礼。更有好事者在唯识与中观间强分高下。实际上唯识是论法相以显法性,非离法性而别立法相也。进一步说,唯识不离般若,般若不离唯识。
玄奘门下人才济济,其中最著名的是神昉、嘉尚、普光和窥基,有“玄门四神足”之称,而真正继承玄奘唯识宗思想的是窥基。他跟随玄奘大师学习梵文,进步神速。后在大慈恩寺跟玄奘大师系统的学习佛法,25岁协助玄奘大师译经,并吸收玄奘大师译经过程中教示为撰写经论注疏。因为长住慈恩寺参与译经,世称“慈恩大师”。
据传,他以独受玄奘大师所讲陈那之论,而大善因明三支,“纵横立破,述义命章,前无与比”;又独受玄奘的“五性宗法”,与玄奘大师的其他弟子截然有别。
他追随玄奘大师,信奉弥勒兜率净土,窥基大师在玄奘大师逝世十七年后,即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十一月十三日圆寂于于长安慈恩寺译经院,年五十一岁,弟子葬其遗骨于樊川,靠着北渠玄奘大师茔陇之侧,道俗送葬之众,满山盈谷。后来迁葬兴教寺,开棺时,见到窥基大师的牙齿,有四十颗,如玉石一般。众人都惊叹这是佛的三十二相之一。
玄奘大师译经传法十几年,门下弟子云集,后杰贤才如林。而专事述作、弘扬瑜伽唯识之学、光大其门庭的,举世公认的是窥基大师。如古人所说的「奘师为瑜伽唯识开创之祖,基乃守文著作之宗」。窥基大师继承了玄奘之学,终身讲述法相唯识的义理,他才华横溢,治学勤奋,著述丰富,有“百部疏主”或“百部论师”之称。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唯识学者所推崇。
由于玄奘大师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译经上,所以,组织学说义理的使命就放在了窥基大师的肩上,唯识宗的规模也是他一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所以,唯识宗创于玄奘,成于窥基,由他代表玄奘创始的唯识法相宗,这也正是成为的唯识宗中土「二祖」的原因。
四、传奇故事
据说窥基大师和玄奘大师有宿世的因缘,他前生是迦叶佛末劫时代的比丘,在雪山打坐。因末法时代没有善知识,他就入定等释迦牟尼佛出世。结果入定太深,错过了释迦佛住世的时代。
当年玄奘大师去西域取经,途经印度北部已是冬天,要翻越雪山,到另一个国度。山上除了冰雪,连一只飞鸟也见不到。当他爬到山顶时,惊奇地发现,白雪覆盖的山顶上裸露出一片黑土,有一老僧在入定,双目闭合,盘腿而坐头上、身上长满了野草,于是就用引磬请他出定。他说是迦叶佛末法时代的比丘,在这里入定等释迦牟尼佛下生。玄奘大师说:“释迦牟尼佛已出生又涅槃了”。老修行说:“那我再入定等弥勒佛出世再说吧”!玄奘大师说:“弥勒佛出世还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恐你又错过时机。到时谁来通知你啊?我是释迦牟尼佛像法时代的比丘,要到印度去取经,不如你到东土去,等我取经回来,一起弘扬佛法如何?”老修行一听,言之有理,于是答应大师的要求。玄奘大师对他说:“你的身体太旧了,必须换一个新的,这样,你由此向东到长安去,看到黄色琉璃瓦的房子,就到那里去投生,等我回来找你。”大师的意思是要他投生为皇子。
十九年后,玄奘大师回来,到皇帝那里去寻找转世的老僧,当时的皇帝是唐太宗,他很惊讶,对玄奘说:“没有十九岁的皇子”。后来一查,才知道老修行投到了当朝大臣尉迟敬宗的府第。于是传诏把他找来,看到玄奘法师好像似曾相识,因为罗汉都有隔阴之迷,所以忘了。唐太宗要他出家,给玄奘法师作弟子。但他已经习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坚决不同意出家。皇帝怒曰:“不出家就赐死”!他没办法,只好同意,但提出条件,必须随行三个马车:“一不吃素,出门要带酒肉;二我要读书,出门要带书;三还要美女服侍”。玄奘大师一概答应他。
于是,一个热闹有趣的场面出现了:一个英俊的青年骑着高头大马,后面轰轰隆隆跟着三辆大马车,财宝醇酒加美女,好不招摇壮观!街上围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三车和尚」的“美名”一时传遍了大街小巷!
当车队浩浩荡荡行至寺庙门口时,一声洪亮的钟声传来,蓦然惊醒了他阿赖耶识中沉睡的记忆,他毕竟刻苦修学多生多世,晨钟暮鼓的灵性一触即发。他当即翻身落马,痛苦忏悔,从此虔心重皈佛门,发奋修行,成为玄奘大师座下大弟子,法号窥基,终成一代高僧,因为根基深厚,修行刻苦,后来成就很高。
有一次,他到终南山拜访律宗高僧道宣律师。道宣律师因为持戒甚严,德行高超,功德很大,感召天人供养,每天中午都有天人下来送食,但奇怪的是,窥基大师来了,一直等到下午,也没见天人下来,两人好饿肚子。到了晚上,道宣律师整夜打坐,夜不倒单,窥基大师很胖,倒头便睡,并且睡相不佳,鼾声如雷,次日道宣律师就批评他:“不威仪,打呼打得那么厉害,一夜都不清净”。窥基大师说:“你吵得我一夜都没有睡好!你打坐到了半夜,有只虱子咬你,你用手轻轻把它抓出来,想把它弄死,又怕犯了杀戒,你只好往地上一丢。虱子的一只脚跌断了,疼的叫了一夜,害得我一夜都没有睡好”。道宣律师一听瞠目结舌,心想:他在睡梦中把我的动作、思维都看得清清楚楚,这是何等功力,何等境界!不禁大生惭愧,默然不语。
窥基大师一走,中午天人又来送饭,道宣律师就问天人:“昨天怎么不见你们送食呢”?天人说:“昨天中午来了,可是整个山顶祥云笼罩,金刚护法布满空中,四大金刚,天龙八部都在这里护法,一定是有大菩萨在此,我们欲界天的小天人,是进不来的”。道宣律师一听,再次愕然,方知窥基大师是位大菩萨,功德成就不同凡响。
五、出家因缘
窥基(631—682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出身唐贵族鲜卑尉迟氏,字洪道,俗姓尉迟,家世显贵,父亲尉迟敬宗是唐朝左金吾将军,伯父是唐开国大将军尉迟敬德。母亲裴氏夫人因梦见掌中有月轮吞下而怀孕,据说窥基呱呱坠地时,红光满室,全家都很惊喜,唯有他父亲深感不安,不知此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人生道路。然后,他怎么也没有想到,生在王侯家的窥基,后来竟成为玄奘大师的高足,唯识宗的一代祖师。
一日,玄奘大师在路上偶遇年幼时的窥基,见其相貌魁伟,禀性聪慧,举止不凡,是载法之器,于是三劝尉迟敬宗让其子出家,但不获允许。到窥基十七岁时,终奉王命出家,成为玄奘大师的弟子,住于弘福寺。
在中国佛教史上,像玄奘大师这样爱才求徒的事例也是不多见的。三国时的刘备为请诸葛亮出山,也曾经三顾茅庐;如今,玄奘大师为了求尉迟洪道为徒,也不惜三进尉迟敬宗的将军府,而且,为了收洪道为徒,他以大智大慧和宽容大度的胸怀接受了洪道提出的苛刻的出家条件。在他看来,像洪道这样天才的人物,不可用常规来约束他,应使用一种方便法门,以欲钩牵的引导方式将洪道引入佛门,玄奘大师有这种自信和魄力,以洪道的慧根悟性,在进入佛门之后,佛性自会显发,证道弘法。后来的事实证明了玄奘大师的眼光及般若智慧。
六、慈恩法將
法相宗远承印度瑜伽行派,特别是护法一系的思想,窥基大师把本宗所依佛典归纳为“六经十一论”,实际上所重视的是《解深密经》和《瑜伽师地论》,作为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他们的哲学思想主要表现在《成唯识论》中。《成唯识论》是玄奘大师在印度接触到瑜伽行派学者护法等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颂》所作的注释。然而玄奘最赞赏的是护法论师的观点,他在那烂陀寺师事的戒贤就是护法的弟子。
印度瑜伽行派世亲菩萨所造《唯识三十论颂》,建立了唯识学的基本架构。此论以偈颂形式写成,但义理深玄,不容易理解,一般作者的做法是另造长行,详细的解说,以便读者深入理解偈颂的意义,可惜世亲菩萨未及造长行就离世。而他的弟子们对《唯识三十论颂》都有各自的理解,意见相当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有后世称为十大论师的疏解。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玄奘大师着手翻译《唯识三十论颂》,同样以偈颂形式写成。弟子窥基与神昉、嘉尚、普光分别负责润色、执笔、捡文、纂义的工作。玄奘大师原本要将十大论师的注释全部译出,但窥基认为各家解说有异,又太过庞杂,全部译出会使中土读者不知所从,掌握不到适切意旨。
窥基大师的看法颇合于中土人士的思维惯性,于是劝玄奘大师以护法一家的疏解为主导,兼采其余论师疏解为辅,进行编译,玄奘大师接受了窥基的建议,便由窥基一人独自担任笔受工作,协助他将此书译编完成,题名《成唯识论》,署以“护法等菩萨造”,此书成为中国唯识学最重要的典籍。
七、百部疏主
窥基大师疏注百家的经历是相当漫长的,在和玄奘大师译《成唯识论》时,窥基大师就立下了要疏注佛经的志向。窥基大师勤于记述,擅长疏释,在参与译经之时,凡是玄奘大师宣讲的,窥基大师都会作详细的记录,并加以疏释,撰写成为述记。
史册上记载:玄奘大师每于黄昏二时讲新译经论,参与译经的僧众都会竞相造写文疏、笔记、玄章等并行于世。而其中窥基大师的记述释文最勤,功亦最著。《成唯识论》虽然是以长行的形式对《唯识三十论颂》作疏解,但论中的义理依然相当艰深,窥基大师为发扬唯识义理,一边随玄奘大师翻译《成唯识论》,一边努力阐述《成唯识论》,参照玄奘在翻译过程中的教示,撰写了《成唯识论述记》。此后,又撰写了《唯识二十论述记》,《成唯识论料简》《成唯识论掌中枢要》等五部关于唯识学的注疏、论著。
窥基大师对梵文有相当的造诣,在与玄奘大师的交流中,他对法门中的许多要领常常细加体会,力图全面领会和解释,并深入了解印度唯识的传统和义理,所以,窥基大师在唯识法门中开始独树一帜。因此,后世的唯识学者对《成唯识论述记》非常倚重,以之为了解唯识学说的重要依据。《成唯识论述记》的篇幅很大,是《成唯识论》的六至七倍,当中除了对《成唯识论》的解说外,还包含了窥基大师自己的理解和发挥,他在此基础上把《唯识三十论颂》的义理更具体、更细致地阐释。所以,可以说唯识学说在中国发展的初步,亦代表了窥基大师本身的佛学思想,他把唯识学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巩固起来。
他的代表作还有《因明入正理论疏》、《辨中辨论述记》、《瑜伽师地论略纂》等;他所著的《大乘法苑义林章》七卷,是从佛法整体的角度,对法相唯识宗的体系,诸如判教、唯识理论、修行解脱论等作了比较详细的阐释,也被视为法相宗的重要祖典。
《法华经玄赞》当时即被号为大疏,名噪当时,该书经历一千三百年而至今犹存,可见其流传深广,也可见窥基大师悟解力之深。他对于《异部宗轮论》和《辨中边论》等都有述记。有关《说无垢称》《金刚》《弥勒》等经也有疏释。
唯识学乃是印度瑜伽行派学说的核心内容,可惜玄奘大师在印度所写的《会宗论》、《破恶见论》和《三身论》等唯识学著作都已失传了,所以,窥基大师的几部唯识论注实际上是研究玄奘大师此学的最好间接材料。
窥基大师的著述涉及面很广,举凡玄奘大师所译的有关经论都有注释,并且对照真谛大师旧译经论加以解释批判。在这些著述中,有关《成唯识论》的注释就有四种,部头多达三十六卷。其中,《唯识论述记》就二十卷,为所有释著中卷数最多。所以,《唯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等,尤为唯识学、因明学研究之权威著作。
窥基大师在随玄奘大师受业起,大半生孜孜不倦,著述了上百部疏,所以当世有「百部疏主」之誉。时隔千余载,虽历经兵燹虫蛀,汤用彤先生考证出窥基大师的著作仍有四十八部著于经録,二十八部流行于世。
八、佛学贡献
玄奘大师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圆寂于玉华寺,译经事业随即中止。窥基大师时年三十三岁,由于窥基大师在译经和疏注上的成就,使得玄奘大师示寂后,他成了弘扬唯识法门主要弟子,回到大慈恩寺从事著述工作。
由麟德元年至永淳元年(682年)共十八年,窥基大师独立的弘扬自己所学,维护了玄奘大师所持护法一系唯识学的完整性与纯正性,为唯识宗的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同时,他在住持慈恩寺期间,一方面注重用戒律来整顿寺规,另一方面在长安和五台山各地讲唯识学。
窥基大师在唯识教义体系化、系统化方面的贡献,截止在目前汉传佛教系统中,仍然是后无来者的。换言之,如果没有窥基大师的著书立说,如果没有窥基大师不懈努力,印度的瑜伽行派思想是不可能发展为中土的慈恩宗的。所以后人感叹:玄奘大师如果没有窥基大师这样的高徒,怎么能使他的学说大闻于天下,开天下之人的眼目?两位大师对佛学的贡献,都将惠泽千秋万世!
九、心灯相传
窥基的知名弟子有慧沼、智通、智达等。慧沼(651~714),祖籍彭城,后迁淄州(今山东淄博)。俗姓刘名玄,十五岁时,高宗为新生儿子(即睿宗)祈福度僧,他就此时受度出家。初师玄奘,青年时即博通经藏,讲《法华》《般若》《涅槃》等经,咸亨三年(672年),师事窥基、普光受学,慧解超群,被称为「山东一遍照」。他的唯识、因明诸疏,大概就在此时,禀受师说渐次写成。
在窥基大师圆寂后(682年),游行诸郡,讲经二十余年。著有《成唯识论了义灯》,反驳西明圆测的《唯识论疏》,阐发窥基大师的微言奥义;另著有《能显中边慧日论》《因明入正理论义纂要》《金刚般若》等十九部著作,阐述唯识教义,其说多发挥补充窥基大师之说,使该宗进入全盛时期。
武后天册元年(695年),義净法师游学印度二十五年归国,携来梵本经律论四百部,武后敕令于佛授记寺翻译,稍后,又迎请实叉难陀高僧在东部大内大遍空寺,与義净法师等共译《华严》大经。
慧沼法师以名高望重,充任证义于義净法师译场。其间对翻译多有刊正,大众无不感佩。義净法师译经,声明极盛一时,可谓玄奘大师之后第一人。慧沼法师以玄奘大师、窥基大师的弟子身份参与此译场,又每能平息风云,故为慈恩宗赢得极高的声誉。
及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南印度高僧菩提流支在崇福寺翻译《大宝积经》时,慧沼法师再次预其诏选,充任证义大德。慧沼于开元二年(七一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圆寂,寿六十四岁。他生平曾被驿征三次,诏讲二次,补纲维大德六次,敕译经论四次。他是慈恩宗的嫡传,因此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智通、智达是日本的入唐求法僧,回国后,成为在日本传播法相宗的重要一支。
慧沼法师门生盈庭,声震天下,其著名的弟子有义忠、智周等。智周法师(668—723),生于唐高宗乾封三年,濮阳人(江苏),俗姓徐,十九岁受戒,处学天台教义,二十三岁入慧沼门下,得慈恩宗嫡传。学成后,行化诸郡。但据唐昙旷《入道次第开决》说,他未尝至长安,而声闻遐被。智周即继承慧沼的事业,继续著述,专宏基师一系之说。他于开元十一年(723)去世,年五十六岁。
著述颇丰,有《成唯识论演秘》、《因明入正理论前记》及《因明入正理论后记》等十部著作。智周法师的《成唯识论演秘》,与窥基大师的《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及慧沼法师的《成唯识了义灯》,合称为「唯识三疏」,为研究《成唯识论述记》的必读之书。
智周著述的持点,绝大部分是重述窥基、慧沼著述中的疑难,并作进一步的解释。因其后来住濮阳报城寺,故世称「濮阳大师」。智周法师以后,慈恩宗的法运逐渐衰微。对于自宗的学说,只限于祖述师传,并没有显著的发展。
传承不明,但可考知名弟子也众多,其中如理法师著有《成唯识论疏论演义》及《成唯识论演秘释》各五卷,成了名重一时的唯识论师。惟新罗与日本学僧智凤、智鸾、智雄、玄昉先后入唐,从智周受学,玄昉留学时间最久(716—735),他们返日后,即建立了法相宗,盛传法相唯识学,为慈恩一系的海外传承,形成日本法相宗中的另一重要支派,奘门诸师重要著述亦赖以流传不绝。这不仅加强了中国和这些国家的佛教文化交流,而且使古代唯识法相的典籍得以保存和流传下来。
玄奘大师所传的瑜伽唯识学,由窥基大师的传述,建立了以三乘五性说为主的慈恩宗,窥基大师是慈恩宗的奠定者,智周法师为传播者,而作为他们中间枢纽的就是慧沼法师。
此宗成立之百余年间,学习者甚众,宗风颇盛。唯后来华严宗及禅宗兴起,且如理法师之后,再继无人,唯识宗就逐渐衰微了。到了唐武宗“会昌法难”兴起,唯识宗一脉相传的论疏多被焚毁,此宗就逐渐失传了。中国佛教各宗派在晚唐也开始逐渐衰弱,至宋代以后就只剩禅宗仍有较清晰的传承。
明朝末年,普泰、明昱、德清、智旭等大师曾从事研究,未几清兵入关,研究风气也就中断了。到了清朝末年,杨仁山得到日本学者南条文雄等人的帮助,才将原出于中国的唯识法相章疏典籍从日本取回,并创办金陵刻经处刻版流通,恢复了唯识法相之学在中国的研究。假使没有智周法师将唯识法相学传授给新罗和日本等海外学人,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就很可能永远湮没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
入民国后,学人研究唯识,蔚为一种风气,南有南京「支那内学院」的欧阳渐,北有北京「三时学会」的韩清净,以及太虚大师创立「武昌佛学院」的师生,都研究及弘扬唯识,此千年绝学,乃重告复兴。
至近代,中国佛教又重新得到重视,当中又以唯识学最为兴盛,经过千年史海浮沈,唯识在现代的重要性不减反增,这都是有赖玄奘和窥基两位大师早年建立的功绩所致。
雁塔巍巍,慈恩长存,溯流穷源,慈恩宗当源于玄奘大师,成流于窥基、慧沼、智周三位大师,若论其百年辉煌,当首推窥基大师之心灯传照!如今,雁塔亦非旧貌,慈恩依然与其独特的睿智之光照耀着中国佛教史的典册。
来源/网络 编校/西山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