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四句佛偈,反复去读功德无量!


金刚经,这部佛经,鸠摩罗什与玄奘法师都曾翻译过,如今流行最广泛的,就是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金刚经。

金刚经只有短短几千文字,但却有太多的佛偈,可让人破迷开悟,如果常读诵金刚经,甚至只是受持读诵其中四句佛偈,就有功德无量的收获。这是金刚经中,佛亲口说过的话。



一、虚幻由心


四句偈里为什么说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其实乃是心的使然。就像水静则无波,只能映出一个月来,反之则“千江有水千江月”,但水月非实;同样道理,四句偈里说的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露电,也是心之显现,因为心不清净故。

佛在《华严经》里指出万法的本源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换言之,万法唯识,相由心生。心识之外,万有现象皆非实在。

现象之所以虚幻,乃是人的心念快如瀑流,前念始去,后念已至,前后相续,刹那生灭,无有间断。

不但如此,佛在《金刚经》里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按照当年释迦牟尼悟道成佛时的那一声感叹“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里的说法,其实全是妄心,我们被这些妄心显现的外相幻像所蒙骗了。

讲到底,四句偈表面讲的现象,实际讲的是心,是因为妄心生起了这些幻像,如梦幻泡影露电一般,“应作如是观”,换作 我们平常的话来说就是“应该(可以)这样看待”。


二、“缘起性空”是万法虚幻的根源


六祖慧能说:“心是地 ,性是王。”万法的显现终究又是“性”的作用,只不过依心而显罢了。

据《坛经》记载,六祖慧能是因为听讲《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的,他悟到了什么?他“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后来他说“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也就是说万法是“自性”里生出来的。这里的“性”,既不是我们平常说的性别里的性,也不是性命里的性,而是禅宗“明心见性”里的“性”。

众所周知,“缘起性空”是佛法很重要的一条根本思想。在我们谈论“缘起性空”的时候,不是借助诸如一块面包如何由面粉、小麦、种子等条件的形成这些外物来理解;所谓“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那个能生万法的“自性”空则万法皆空,如此方能与佛法相应。

因为万法“缘起性空”,“空无自性”,当中没有主宰,所以说是虚幻的。包括我们平常看得见的实物、看不见的思想、甚至包括佛法本身,所有一切的一切,都遵循这个逻辑。


三、四句偈的目的是教我们放下执着


我注意到有些同修常常将这四句偈误以为否定世间的一切,其实不然。综上所述,四句偈里的虚幻不离心性,而不是指事物现象的表面,甚至可以说与外事外物无关。

之所以造成一些误解,是因为有些人不明白佛的说法乃是应化说法而已。

其实佛法始终是教我们放下执着,《金刚经》里的这四句偈也不例外。甚至佛辛苦说法四十九年,到最后却说自己连一个字的法都没有说过,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佛法也是一种“相”,而万有都是虚幻的,凡有所执着就会迷失“自性”。

佛在《金刚经》里反复以“佛说……即非……是名……”贯穿始终,无非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这些虚幻之物当作真实,意思是教我们放下执着。


四、怎样放下执着


《金刚经》里说,菩萨是不着“相”的,因为菩萨懂得事物虚幻的道理。

在《楞严经》里,有个七征心的故事:在祗园精舍,阿难被佛陀问了七次“心”在什么地方,但阿难的每次回答都被佛陀一一否定了。总之就是心难找。

禅宗史上也有个二祖慧可立雪断臂的故事:达摩一句“觅心不可得,于汝安心竟”就把慧可的心安好了。

不过,我觉得本文既然讲的是《金刚经》,最好从《金刚经》里寻找答案最有说服力。相传六祖慧能因为听讲《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开悟,换句话说,什么都不执着了,烦恼就没有了,内心就清净了。

所谓心病还得心药医,《楞严经》曰:“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人唯有在静中,才能彻底去除内心的浮躁,领略人生的真滋味。

《中边分别论》里有句话讲得最彻底:“三界虚妄,心心所也。”只有内心无妄无求,才能得彻底清净。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六点学佛法

六点学佛法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六点学佛法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六点学佛法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六点学佛法。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