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虽与佛同一体,受用却是天渊之隔
《天台宗纲要》
第十一集(四)
藏教
(五)六即
一理即,二名字即
三观行即,四相似即
五分证即,六究竟即
点击上面图片
观看讲课视频
视频时长39:18分钟
究竟即佛
从来真是妄
今日妄皆真
但复本时性
更无一法新
这是颂究竟即佛。指真穷惑尽,智断圆满而言。无明断尽,法身圆证,这是妙觉极果的位次(妙觉就是佛),所以称“究竟即佛”。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因为不能认识,于是逆性而修,招种种苦报,翻本有的佛性,成为虚妄之法。诸佛如来,明见佛性,顺性而修,得常、乐、我、净的胜报(常乐我净是涅槃四德),翻众生虚妄之法,成佛性常住之果。
其实众生诸佛,佛性相同,因为一则顺性而修,一则逆性而修,顺性便全妄成真,逆性便全真成妄,所以古德常说:众生所迷,即是诸佛法身;诸佛所证,即是众生理本。所以说:“从来真是妄,今是妄皆真。”诸佛成道,但证本有佛性,佛性以外,哪里更有一法,为诸佛之所证得,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所以说:“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 《天台宗纲要》
就是这个诸佛的本体,觉悟了就是诸佛的法身,迷了就是六道轮回。地狱的苦报都是他变出来的;对于觉悟的人,诸佛世界也是他变出来的。同样一个体,最后的受用却是天渊之隔。
所以为什么佛教是和平的?因为佛教把这些道理说清楚了之后,不需要强迫你的,何去何从,你自己选吧,你要做凡夫还是要做佛?你只要想修行,自己就会对治自己。世间没有出离之道,认为人是真的,贪嗔痴是真的。但是佛认为自己是假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受苦之因,要修自己,恒顺众生。所以说多一个人学佛,这个世界就多一份和平的力量。
但是我们刚刚学佛,处在从一个凡夫转变成佛弟子的过程当中,所以大家就掌握一个底线,尽量自己多照镜子,然后多问自己,自己多消化。我们可以承认一个人不是完美的,但是你的不完美不要感染大家。你感染到大家,这就不是一个气场很好的道场了,而一个听法的道场往往就比较容易和合。所以印光大师说:静坐常思己过,言谈莫论人非。
拿起佛经,我们会发现句句都是有很深的含义的。《阿弥陀经》中讲到,“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这里面有很多意思的,凡人跟圣人之间是差很多的。从空间感上,极乐世界跟我们的世界是连着的,也就是说,理上是同体的,但是从事相上,却是十万亿佛土的差距。极乐世界但有诸乐,苦的名字都听不到。我们是但有诸苦,乐都是苦的,这个差距有多大!
如果没有论去解释经文,光读经,你不知道经里面到底佛陀含藏了多少意思,祂怎么造化我们,怎么让我们转染成净,从这个浊土生到净土……所以“七重行树,七重罗网”实际上就暗含并具足了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的庄严。
诸佛菩萨都是经过这些修行,所以产生了果,成为祂正报和依报的庄严。我们非但没有按照这个去修行,还贪嗔痴,所以我们这个世界就会有地狱、饿鬼、畜生。祖师大德代代相传,有了传承,你就能解脱;有传承才有解释权,个个才能往上通到佛。
最后修到这个结果就是“从来真是妄”,要证得这个多自在啊!一旦迷失了佛性,迷失了自己的本觉,就会依惑造业、依业感苦,就产生轮回。轮回的理论实际上很简单的。我们学了佛之后,了悟我们的佛性,然后顺着这个佛性还家,念念不离这个佛性,六而常即,即而常六,不管修到什么地步,都是缘着这个佛性。
迷失了佛性就叫众生,所以为了明白这个佛性,我们要参学,明白之后就开悟了,明白之后就叫真修,真修了之后,应次第尽,就能分证,既能分证,就能究竟,就能达到究竟觉。
究竟即者,三乘无学位也。一小乘第四阿罗汉果,此含三义:一杀贼,二应供,三无生。断三界见思俱尽,子缚已断,果缚尚存,名有余涅槃。若灰身泯智,名无余涅槃。二中乘辟支佛果。此人根性稍利,逆顺观察十二因缘,断见思惑,与罗汉同,更侵习气。故居声闻上。三大乘佛果。此人根性大利,从初发心,缘四谛境,发四弘誓,即名菩萨。修行六度。
--《教观纲宗释义》蕅益大师
唯圆教是实
这六即的道理,也是藏、通、别、圆四教之所共谈,但也有原则性的不同。
藏教六而不即,因为真俗二谛,不相和会,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而不能一味融通;通教虽六而常即,而不即是佛,因为虽真俗二谛,互相融通,而没有谈到佛性;别教虽谈佛性,但仍是六而不即,因为别教真、俗、中三谛,历别不融,虽谈佛性,而佛性在生死、涅槃二边以外,不即生死、涅槃是佛性,所以只有六个阶段的位次,也不能一味融通;圆教六而常即,即而常六,六即佛的道理,只有圆教方才具足;即而常六,如冰水之不同,六而常即,如湿性之一体。
所以说:前三皆权——方便,唯圆教是实——真实。
--- 《天台宗纲要》
只有圆教才真正达到了六即,前面的藏、通、别三教在讲六即的时候,这个“即”不是很真实的,只有在圆教的时候,这个六即才是真真实实的六即。藏教虽然讲六即,但实际上是“六而不即”,祂本身就安住在我们分别心的状态里。
如佛说四念处,是中不离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何以故?四念处中:四种精进,则是四正勤;四种定,是为四如意足;五种善法,是为五根、五力。
四念处虽具足能得道,亦应说四正勤等诸法。何以故?众生心种种不同,结使亦种种,所乐所解法亦种种。
--《大智度论》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你要做的
无非是
开始和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