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您走出迷茫的人生(04)






三、佛法与人生的关系

如何认识“我”也是佛法当中最核心的问题,所以,佛法与我们自身有着密切的关联。很多人觉得“我不需要学佛法,佛法有些神神叨叨的,都是那些有烦恼的人、在世间过不下去的人、想找精神寄托的人,他们才去烧香,去求菩萨保佑,他们才需要佛法。我不需要佛法,我只要有钱就可以了,我只要能生活就可以了,我只要找一份工作,安家立业,就解决问题了,就可以安定下来了”。

但事实上,世间没学佛的人,虽然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但这个“我”怎么安顿,是一个大问题,始终都在波动当中,无法平静下来,无法为“我”找到准确的定位。如果不学佛,我们对人生的认知就一直摇摆不定,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学习佛法来认识自我,了解人生,了解生命的轨迹,寻找生命的归向,这就是佛法给我们的最重要的利益。

佛法与人生的关系,也是通过“我”建立起来的。因为有“我”,所以才需要了解“我”,认识“我”。而在佛法当中,最终要打破“我”,因为凡夫所谓的“我”,都是虚假相、染污相、轮回相,是不真实的。

比如一个小孩,他三岁时有一个形象,到了八岁,又变了一个形象,再过十年,到十八岁的时候,他的形象又变了。所以,“我”在不断变化,我们都被虚假的“我”困住了。做父母的,一辈子都关心、牵挂孩子,即使孩子八十岁了,也还是自己的孩子。

其实,人一直在不断变化,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我们对“我”的认知却始终无法超越。佛法就是要打破这种困境,因为大家都被“我”困住了,不能解脱。因此,佛法对人生的认知,首先就是从“我”入手的。

佛教经典里讲“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我们都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有了“我”就有“人”,有了“人”就有“众生”,然后就有了生命,“寿者”就是指寿命长短。所以,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构成了世间万相。

为什么世间有很多争议、烦恼、问题?就是因为我和你不一样,我和你的想法不一样,我和你的需求不一样,你的问题妨碍了我,滋生了我的问题,这样矛盾、问题和是非就产生了,因为大家都是围着“我”转。

佛法告诉我们,我们眼中的“我”是虚假的,不真实的。在世间,围绕着“我”产生了很多概念,比如“肉体的我”“精神的我”,还有“灵魂的我”。而佛法讲得更高,佛法讲“无我”,“无我”才是真我。佛法就是要破除我们对虚假之“我”的认知,让我们了解真实的“我”。

所以,“我”是谁?怎么定义“我”?就看用什么方式来思考它,就看对“我”的认识深浅。认识深的人就会发现,“我”是不存在的。普通人对“我”的认识,基本还停留在对身体的执著,认为身体就是“我”,“我”就是这样的。很多人吵架时就说“我这个人就是这样,脾气不好,讲话难听”,这就是把身体和所拥有的当作“我”。

   《道德经》里有一句话,“吾有大患,为吾有身”,意思就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就是执著身体,身体的存在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我们一辈子忙碌,学习、找工作、吃饭、买房子、买车子,都是为谁服务?都是为身体服务。有了这个身体,就多了很多事情。我们把身体看得太重了,所以人比畜生活得更辛苦。畜生也有身体,但它们每天只要解决吃的问题就行了,有没有房子无所谓,住在哪里也无所谓,最多找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但是,人把“我”看得特别重,忙了一辈子,就是为身体服务。而身体最后也留不住,当我们一口气不来,送到火葬场一烧,就什么都没有了。一辈子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人,临死的时候都不会瞑目,“我的房子还没买,我的儿女还没安顿好,我的很多愿望还没有达成”。所以,世间人都是为了身体在忙碌。

世间的思想家则不一样,他们是为了思想在忙碌,讨论很多是非问题、观念问题,一辈子都在建立思想体系。做学问的人把思想当成“我”,相对来说境界高一点,因为他们不会把身体看得很重要。

但是佛法告诉我们,身体的“我”也好,思想的“我”也好,都是虚妄的,不是真实的“我”,真正的“我”来自于生命的源头。那么,这个源头在哪里呢?后面我们再讲。佛法是让我们破除我执,最终达到无我相——当然,这比较难,但这就是目标、方向。

佛法告诉我们,每个人眼中的“我”都不真实,都会随因缘变化,都是无常的。比如,三岁小孩是一个形象,年轻人是一个形象,中年人是一个形象,到了晚年又是一个形象,到底哪个才是“我”呢?我们想想自己三岁的样子,再看看现在八十岁的样子,完全不是同一个人,思想变了,身体变了,整个命运都变了,到底哪一个才是“我”?

    佛教有一句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我们看到的相,包括我们自己以及相关的一切,都是虚妄的,不真实的。但我们就是会被这些虚妄的相迷惑,并且认为这些相很真实,不能打破,我们会执著相,这就是烦恼产生的根源。因为众生执著外相,所以就产生了烦恼、是非,然后形成了我执,有了我执就开始轮回了。

所以,“我从哪里来”这是一个非常深的问题。

佛门里有一部《圆觉经》,大家有兴趣可以看一看,《圆觉经》就是探讨“我”的问题。佛法讲,因为一念无明起,就有了“我”的存在。那么,当我们没有无明时,“我”又到哪里去了?我们成佛之后,还会不会再起一念无明?还会不会重新变成“我”?就像水和波浪一样,风一吹,水就变成了波浪;风停下来,波浪就消失了,又回到水的状态。

我们学佛之后,“我”就变成另一种状态了,就不再是以前我们所认为的“我”了。所以,学佛人和世间人不一样。世间人始终把“我”放在第一位,始终要抓住“我”;而佛法告诉我们,要放手,要把“我”放开,要知道它是虚假的。

一个人的烦恼多少,跟我执有密切关联:我执越淡,烦恼越少;我执越重,烦恼越多。

比如两个人吵架,都坚持己见,都说“我怎么样”,互不相让,这时候是非烦恼就接连不断了。我们之所以需要佛法,就是因为佛法因“我”而起,有“我”就需要佛法,有“我”就需要佛法来利益众生。

都说“佛法普度众生”,这里的“众生”要理解为就是“我”,佛法要度化“我”,要点化“我”。同时,佛法就是为“我”而设的,为了解决“我”的问题,佛法设定了很多方法。佛门里有很多经典,有很多修行方法,这就是根据不同的“我”来设定的。你喜欢什么,佛就给你讲什么方法;针对不同的人,佛就讲不同的方法,这就是佛门当中所说的“对机说法”。

比如,有些人喜欢参禅,有些人喜欢打坐,有些人喜欢持戒、诵经、布施等,正因为如此,佛就说了种种法门。佛为什么要讲这么多法门呢?就是因为各人对自我的定义不一样,各人的需求不一样。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应以何身得度者”,即我们是什么身份,我们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我们喜欢什么,“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佛菩萨为了度化我们,就会显现一种相应的身份,来度化我们。

    所以,佛法是为众生而设的,是为“我”而设的,每个人都可以在佛门里找到与自己相应的修行方法,进而得到佛法的利益。

    所以,佛法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联。有很多人说“我不需要佛法”,那是因为不知道佛法的意义。这就像世间人说“我不需要空气”一样,没有人不需要空气,虽然你从来都不会思考这个问题,但是你天天都活在其中,一分一秒都离不开它。

在世间,如果没有佛法的引导,我们对人生、对自我的了解就非常肤浅,不知道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有三藏十二部经典,这些就是为“我”准备的。了解这些之后,我们就知道,佛法与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联。无论我们跟佛教的因缘是深还是浅,是远还是近,我们都跟佛法有缘。有些人说“我与佛法无缘,佛不度无缘之人”,其实每个人都跟佛有缘,只是时机成熟与否。

以上就是关于人生的思考。由此,我们就可以关注佛法与人生的关系。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月影千江

月影千江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月影千江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月影千江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月影千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