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流转的踪迹(16)




善恶的标准

既然谈到善业、恶业、无记业,是以什么为标准呢?总要有标准。这是古今中外伦理学必须回答的问题。答案就很多了,你有你的说法,他有他的说法。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问题在古来的伦理学上是一个重要的课题,也是很多学者思索的对象。
人之为人,不论是古今中外,都会考虑这个问题。
善恶的问题,大概以常识可以直观地判断出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是以常识来进行判断的。但是,要下一个严密的善恶判断标准是相当不容易的,也不简单。一块裁剪下来的布的长度有几尺几寸,大概目测可知,但是若要严密地计算它的尺度,则必须寻找一把作为标准的尺子。同样的, 作为需要严密的伦理学,也必须制定一个善恶的标准。
所以,给善恶定标准很难。但是我们平常说起来,也没觉得过不去,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大家嘴上都在说。就像这里举的例子,一块布是大是小,或者一件衣服的尺码是多少,穿着合身不合身,都不妨碍说;但是非要说出它是几尺、几寸、几毫米,就必须用尺子来量了。
所以,我们讨论善恶,一般说一说还是可以的。如果要严格地定义它,就必须有一把尺子,也就是要有善恶的标准,才能划分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如今没有时间在此一一列举东洋西洋的善恶标准论来进行评价了。虽然即便在佛教内部也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是现在也不一一列举了。而最普遍使用的天亲菩萨《唯识论》中的说法。
因为人们对宗教信仰、道德文化的认识不一样,所以对善恶的评价是有差别的,甚至随着地域的不同、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有你的善恶标准,我有我的善恶标准。
那么,佛法当中也有大乘、小乘,两者对善恶的判断标准也不一样,甚至还有各种不同部派的说法。这里引用的是天亲菩萨《唯识论》的说法。
即:
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 能为此世、他世违损,故名为恶。……
“此世”指的是现实生活,“他世”意味着死后的未来生活。所谓“顺益”,即是“能随顺给予利益” 的意思;“违损”则与前相反,“经常违背,带来损害”的意思。也就是说,可以理解为能顺应现世的自己、他人以及社会,不伤害之,能增进自他的利益与幸福,而且这种幸福是惠及未来生活的,这样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违背自他及社会,伤害之,且带来损害与不幸,并且祸及未来生活的,这样的行为就是恶的。
这样一种善恶标准,大家都可以接受。善恶不是各人自己“对我好,这就是善的”,是必须对自己好,对别人也好,对整个社会都好。这是从人来说的。从时间跨度来说,不仅对现在好,对今生好,对未来也有利益。这不是非常合理吗?于己,于人,于社会,于现在,于未来,都能增加利益与幸福,这种行为就称为“善”。
反之,有任何一方面的损失,就称为“恶”。其实,只要损失了一方面,也就损失了几方面。比如,对自己是恶的,则对他人也是恶的;对他人是恶的,则对自己也是恶的。就像毒气, 能毒杀自己,就能毒杀别人,能毒杀别人,也能毒杀自己。
以前的标准论只是考虑现世的伦理生活,但是因为佛教是探讨横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迷悟的连续与发展的教说,所以其所立论的善恶标准,顺益、违损、幸福或者不幸等,都不仅限于现在这一世,而是涉及到未来生活的。天亲菩萨之言虽然简单,但却应该说是一种非常贴切的“幸福说”。
这就是佛法超越世间一般理论的地方。我们说善恶要有一个共通的标准,不是各人自己说了算。但是,即使有了共通的标准,一般人也是就现在这一世来说的,因为他们没有深远的智慧,不能探及三世业的循回,不能探及苦乐果报、因果业报学说的实相,建立不了这样的理论,所以很显然,再怎样讨论, 都是片面的,短暂的,没有涉及根本。而佛法所说的善恶标准, 一定是站在三世的立场。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月影千江

月影千江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月影千江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月影千江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月影千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