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守言行的四准则,名誉和功业随之而来。


第一百四十一: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

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六《尸子》。
行有四仪”,“仪”是法则、标准、准则。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的过程中,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能时,不忘道义;三是恪尽职守时,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能够谨慎地遵守这四个准则,终生不忘,名誉和功业自然会随之而来,就像身形有影子相随,声音发出会有回响一样,自然而然。


这里讲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曰,志动不忘仁”。“志”是心之所之,也就是起心动念。人要立志,做事、发愿,这个志愿不要离开仁。“仁”字左边一个单立人,右边一个二,从人从二,表示要利益他人。《论语》中说,“仁者爱人”,不能够自私自利,要想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为天下服务。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要把仁作为自己的志愿和任务,把行仁作为自己的使命。在中国历史上,为什么知识分子、为官之人这样有志向,开口都是讲天下而不局限于国家?原因就是他们从小读圣贤书,受圣贤的熏陶,所以能够胸怀天下,心系国家。

智用不忘义”,当运用智慧、能力的时候,不能够离开道义,一定要用在正确的地方。

力事不忘忠”。“尽己之谓忠”,做事的时候,一定要尽心尽力地把事情办得完美、办得圆满,竭心尽智,这叫忠。

口言不忘信”,一开口说话,一定要言出必行、信守承诺。不能够随便答应别人,转头就忘,这样就不负责任,久而久之,就让他人对自己丧失了信心。

刘素云老师,就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志动不忘仁,智用不忘义,力事不忘忠,口言不忘信”的典范。

首先看刘老师是如何力行“志动不忘仁”的。刘老师在工作中一定会想到人民的利益,关爱百姓,要想到他们的要求,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实际困难。在一个县里,有很多下岗工人,他们用一种简便的摩托车拉人运货,以此赚钱,养家糊口。这个县一共有五百台这样的摩托车,但是政府划定停车的地方,只有长八十米的小范围,而且规定如果停车超过这个范围就是违规,就要罚款。

刘老师觉得这个规定不公平、不合理。所以就把这些摩托车的代表,请来开会,但这些代表们都不敢说话。刘老师就说:“你们说对了,我一定给你们做主;你们说得不对,我也不批评你们,我觉得你们太难了。她又问县政府说:“你们觉得这个事,你们做得是对还是错?”县政府的人都说他们自己是对的。刘老师就说:“你们收费,有没有依据?如果县里有依据,就可以照常收费;如果你拿不出依据,收费就得取消。”后来在限定的时间内,县政府没有拿出任何的依据,省政府就把收费取消了。

刘老师做事念念想到的是百姓的利益,她说:“咱们人民政府的公务员,要是切实为老百姓服务,为他们办事,他们真是高兴。”她听过这样四句话:“百姓心中苦,向谁去倾诉?身为父母官,当为民做主”,这是老百姓心底的呼声。能够时刻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自己的心间,身体力行去为他们解决问题,才不愧为人民的公务员。这是刘老师在工作中所体现的,“志动不忘仁”。

“力事不忘忠”,是说在恪尽职守时不忘忠诚。刘老师在病重的时候,连续感冒发烧四个多月,天天拿着餐巾纸塞着鼻孔,就算这样,她的工作一天都没有耽误。到年底时,监察室主任就唉声叹气地说:“刘大姐,有八个材料需要写。”刘老师就塞着鼻孔,写了七个报告。写完不到半个月,刘老师就住院了。主任哭着说:“刘大姐,我真不知道你病这么重,你那七个材料是咋写出来的?”结果,这八个报告如期上报,片刻都没耽误。

刘老师得病时,因为基本上看不出来,所以她也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尽管外貌、体征都非常明显了,她也不知道去看病。后来有人在她写报告时,站在她的背后,看到她的头上结了厚厚的大痂疤,没有几根头发,就说:“都这个样子了,怎么还不去看看病?”就这样,女儿才带她去看病。

到了医院大夫一看就说,这是红斑狼疮。刘老师一听,就知道这个病特别严重了,当时她的女儿就哭了。刘老师说:“哭啥?回家。”大夫说:“都病成这样了还回家?赶快住院。”刘老师说:“先不住院,我工作忙,没时间住院。”大夫说:“你是要命,还是要工作?”她说:“最起码工作要交代好。”所以当天她就回家了。后来,她的女儿带她去大庆的一个大医院看病,医生说:“病已经非常明显了,还用做化验吗?”当时就让她住院。

但是就在住院的前一天,刘老师还是正常上班。当时她的身体已经很弱了,平时从家走到省政府不过是十五分钟,但是那个时候她已经走不了了。在省政府和她家之间还有一个办公室,她早晨上班就走到中间的办公室办公,中午吃完饭再到省政府办公,就这样她仍然是没有耽误一天的工作。大夫就说她太拼命了,问她:“假如你在工作单位不行了,怎么办?”她说:“那样的话,该在哪里走就在哪里。”大夫听了都说:“你对自己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她说:“我觉得对自己挺负责任的。”

一九九七年到一九九九年这三年,是刘老师最痛苦、最难过的时候,没有人知道她的痛苦。那时她蹲下起不来,没人知道;她拿筷子时握不住,没人知道。她工作量那么大,她的领导和同事都不知道她身体不舒服。一直到她住院的当天,她的两位领导到医院都大吃一惊地说:“素云,你怎么病了?”那个时候,她满脸花斑,他们都没注意到,不知道刘老师已经痛苦到什么程度了。即使在病重的时候,刘老师面对地市来办理工作的同志,也一定是面带笑容地接待,为他们解决问题。刘老师做工作确实是竭忠尽智,做到了“力事不忘忠”。

“口言不忘信”。在政府工作的有两百多人,都知道她是诚实的人,从来不说谎话。人们都说:“刘大姐谁的脸也不看,让她发言,她就说大实话;不让她发言,她就不说话。”她一讲话就是实话,所以她说的话没有人怀疑。她就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把这几句话全部落实在工作之中。

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把这四件事情都做好了,能够一生不改变,好的名声、好的功业自然而然地跟着,如影随形、响之应声一样。刘老师一生与人无争、于世无求。她一生没有跟任何人竞争过。所有的好事,譬如说评模范、涨工资等等,她统统往后退,但好事还经常找上门来。

她工作非常地认真尽责,所以领导就看中了刘老师,把她提升到监察室当主任。刘老师说:“听说有人愿意来当监察室主任,谁愿意来就给他,行不行?”领导说:“你当这是买卖?那可不行。”所以她就当了三年的监察室主任。后来她到省政府当处长,她的老伴心理不平衡,说:“上学的时候,她啥也不是,我是班长;现在她跑到省政府当处长去了,我啥也不是。”一开始刘老师以为老伴是开玩笑,后来才发现他是认真的。所以到一九九七年,她只做了四个月的时间,就把这个处长给辞掉了,目的就是为了让老伴心理平衡。所以大家都说她是逆社会潮流而动的人。


这些例子说明“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里有的,推都推不掉;命里没有的,争也争不来。如果你争来了,不是你的,后面跟着的一定是祸。明白了这些道理,就不会去无谓地竞争了。

刘老师的所作所为,确实印证了这句话。她自己与人无争、于世无求,谨慎地修养自己的德行,工作尽职尽责,那么“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自然而然。《大学》中说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是真实不虚的道理。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