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流转的踪迹(17)




(六)十善业与十恶业

 
如上所说,在我们的日常行为中,虽然也有许多既不是善也不是恶的无记业,但仔细回想的话, 会发现许多都是可评价的道德行为。当然,其中有轻有重,重大的行为引人注目,轻的毫不起眼。但即使是毫不起眼的轻微行为,也是由意志体现出来的,如此就不得不认为是道德行为了。
这是说明人的善恶有粗显的,从表面一看就能判断的,但还有很多是极其细微的。当然,我们的日常行为有很多都是无记的,比如走路、乘车、睡觉、做梦等等,有这些本能造作的行为。但是,如果再观察,其实我们的行为除了大量的无记业之外,还有非常多的善恶有记之业。
当然,一般人也不是大奸大恶或者大贤大善,我们毕竟是普通人,大善大恶都谈不上,但是细微的善恶可以说每天发生了不计其数,因为我们都是小人物,总有小善小恶。
比如我们走路,在旅游地随便丢垃圾,这好像是无记业, “我就是一个很轻微的动作,甚至没有想到善恶”,可以讲这也是恶,因为污染了环境——当然,也谈不上是多么巨大的恶,很微细。反过来,我们走路时顺便把垃圾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 这是举手之劳,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德行,但这个简单的行为也是一种善。
例如,像“帝银事件”那样残忍的杀人行为,实际上就是恐怖行为,令人震惊,这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道德上,都有很尖锐的批判。
“帝银事件”应该是发生在日本的一件很残酷的恶事。我们现在看互联网,刷手机,也会看到很多恶事,像今天就看到一个杀人犯背了七八条人命,到处躲藏。很显然,一个人背了七八条人命,不论是谁,不论从法律上还是道德上,都会很鲜明、尖锐地指责这种造恶的行为。
然而我们每日总是随意地说他人的恶口、杀害鸟兽等,却无动于衷,也不认为有什么错。但是从佛教的立场来看,不管是显眼的还是不显眼的行为,只要是由我们的意志产生的恶业,都是同等地应该被严肃批评的道德行为。
一般人没有那么高的善恶评价标准,很粗放。但如果以佛法来讲,只要是意志行为产生的恶业,就要受到严肃的批评,要返观觉照。
这里举了两个例子。“随意地说他人的恶口”,就是随便评价他人,语言上也不客气,不礼貌,说粗口,骂人,一般人都觉得这不算什么。还有天天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有多少杀生的行为!一般人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所以,作为一个佛弟子, 他的善恶标准是更加严格的,他的返观觉照能力也更加严格, 自我要求也更严。
俗话说“无知故无畏”,如果不了解,就觉得无所谓“吃点喝点算什么?”所以,学习佛法为什么让人开智慧呢?因为拿佛法的标准一衡量就非常清晰“这是恶业,不能做”。如果没有这把佛法的尺子,就自认为“这也没什么了不起,大家都这样”。
所以,学习佛法对我们非常重要,这样我们的生活行为就有标准,就有规范,就有尺度。话说回来,我们活着的时候就是一个明白人,说话、做事都能清清楚楚,清清白白。不然的话, 自己还觉得了不起,连善恶都分不清,喝酒,吃肉,伤生害命,也觉得没什么了不起,这就是一笔糊涂账,干的是糊涂事,是个糊涂人,最后得的是糊涂结果,糊里糊涂就六道轮回去了。
不要说高大的目标——到净土成佛,就算在世间,你了解了佛法的业果道理,做人就做得精致,有标准,生活也有艺术化;不然的话,就稀里糊涂。就像一个胎儿,还没发育完全,眼、耳、鼻、舌等六根还没分清楚,也不美观。就像水果,还是青的, 还没长成,行为界限都是模糊的。
如此,人们日日所造的善恶业是多种多样的, 难以一一列举。其中特别归集十种“粗显之事”,即 “十善业”与“十恶业”。所谓“粗显”,就是显眼、重大的意思。
人的行为实在太多了,所以大致分为十类,称为“粗显之事”,也就是十善业、十恶业。
然而,一般我们人类造作的业,更多的是属于哪一种呢?对此,释尊教导说,住于欲界散地者,比起善业,常多造恶业。佛教建立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或者三有)的世界观。其中,人类世界属于欲界散地,色、无色界属于定地。所谓散地,就是散心之地,心常散动、无有静止的世界;定地是定心之地, 心常住于禅定静止的状态。像人类、畜生这样的生物,皆被物质的欲望所困,心常散乱,无有静止,所以称为“欲界散地的有情”。 
十善业,包括身三、口四、意三;十恶业反之。十善业,身业有三种——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有四种——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业有三种——不贪、不瞋、不痴。 
我们以此作为标准来衡量自己,就会发现我们每天的大量作为并不是善业,反而恰恰是恶业。 
就从贪、瞋、痴这三方面来说,我们这方面的起心动念太多了。至于有意无意的妄语、恶口、绮语,也太多了。杀生,以人为对境的,这倒不多;但是像餐桌上的杀生,以及杀昆虫、蚂蚁、蚊虫,那就不可计数了。偷盗,特别去盗窃的,也不算多,一般人还不至于那样;但是想占个便宜,这样的心理和行为其实比比皆是。邪淫罪,犯的更是特别多,有人即使没有做,思想上也会经常犯,所谓“有贼心没贼胆”,只是还没有付诸行动而已, 现在夫妻不和,离婚率特别高,也和这个相关。 
人为什么造恶多呢?不能行善多吗?这是由我们的生存环境、生存层级决定的。人生活的地方在佛教当中称为“欲界”, “欲”就是“欲望”的“欲”,又称为“散地”。因为有欲望,心散动不止,所以造罪造业。欲界以上,色界、无色界是禅定地。在禅定地当中,心是止静的,清明的,安宁的,是一种有序、祥和、自制的状态,是自我控制特别好的状态,当然不会造恶。
人之所以造恶,是被烦恼驱动,烦恼能产生驱动力,所以心就散动,不能抑制烦恼。就像地下有热力,如果地壳运动能把它控制住,火山就不会喷发;但如果它是散动的,地下的火就喷出来了。我们内心的贪瞋痴三毒之火,如果没有禅定力,如果是散乱有情,它就不断对外喷发,也就是造恶。
从欲界向上,往色界、无色界迈进,则意味着渐渐地淡去欲望,心也离于散乱粗动,而进入寂静的禅定。
这个“色”,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色欲”的“色”,而是指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它跟“欲”是相对的。在欲界当中,比如我们有固定的身体,这也是有色质的身体、有障碍的身体,但是为什么不叫“色界”,而叫“欲界”呢?它是以欲望作为本质,有男女的性别,有欲爱的需求,这是欲界的特点。
进入禅定之后,就没有男女欲望的需求了,但是还有一种色质、质碍身体的存在。也就是说,天人的身体更加微细,由微细的四大构成,但毕竟还有色身的存在——当然,不是男女那种“色”,这个“色”是指有形身体的存在。天上的天人,高级的天人,不在一般的欲界天,已经到色界天了,但仍然是“色界”。再往上,禅定更加深入,纯粹是一种精神意识流的存在,不是有形色身的存在了,连有形的身体都消失了,而纯粹在一种甚深的禅定境界当中,这称为“无色界”。
因此,住于欲界散地之人的行为中,善业少,而恶业多,这是事实,看看每日的新闻记事就能清楚地知道。当然,人们的善业也并非没有,但是与恶业比较起来,就显得少得可怜。不仅如此,人们虽然有善业,但可悲的是,那都不是真实的善业。
这样一对比,我们真是惭愧得无地自容,也深觉无奈,无力。善业虽然有,但是跟善业相比,我们的恶业就像大山一般多,善业如同指甲盖上的一点尘土那么少。因为我们在散地当中,行善没有力量,造恶勇猛,即使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一点点善,也不是真实、清净的。
就像我们之前打的譬喻,比如在景区,我们随便丢塑料袋、餐巾纸、矿泉水瓶,随便一丢,这个动作很轻松地就做了,而且经常重复。再想想,我们到了旅游区,专门捡易拉罐、矿泉水瓶、地上的纸巾,这些我们做过多少次呢?造恶就觉得理所当然, 根本毫不起眼,已经形成了习惯,形成了本性,自然就去做了。但是,我们到了旅游景点,不要说去做,就算生起一个“把它捡起来”的念头,很多人都没有。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月影千江

月影千江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月影千江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月影千江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月影千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