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生命流转的踪迹(19)





第三章是讲“作为意志行为的业”,这是总体地判断、说明业。所以,第三、四、五这三章,就是讲业的体、用、相。“体”,就是从总体、主体,本质地说明这种意志行为,有思业与思已业, 有善、恶、无记这三性。接下来第四章,是讲业的用,这些微细的作用是怎么发生的,这种作用的原理怎样。


(一)无表业

曾经弥曼差哲学认为,我们的意志行为必定会残留余习,而此余习为因,作为果则会催生下一次的行为。


“弥曼差”是印度古代的一个哲学派别,他们也观察认识到,关于业的意志行为并不是平白无故地消失,而是残留了余习。采用业说作为真理的释尊也相信余习的残存, 而且在一代的教说中也屡次提及。


这里的语言表达和翻译,有点过于迁就普通人的思维表达方式。比如这里讲的“采用、相信”,虽然说的是这些词,但释尊所说的“相信”是心中如实地证悟,不像我们凡夫两眼黢黑, 别人说什么就相信什么。所以我们就知道,这是近代学者的一种语言表达。我们了解这些,就不至于误解,也不至于染上这种学者的语气,我们最好不这样说。


释尊入灭后,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清楚的说明, 并命名为“无表业”。所谓“无表”,就是“表面上看不见”的意思;与之相对的“表面可见”的,则称为 “表业”。这里的“学者们”,不是我们现在讲的专家、学者,是指释尊入灭之后的后代弟子们,以信心如法修学佛陀教法的人,这叫“学者们”,也就是一些大论师、菩萨、大修行人。他们对佛所说的道理再进一步解释,让大家更清楚,就把这种业的残存称为“无表业”。


到这里我们就知道,所谓“无表业”就是表面上看不见,但表面上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所以,它的表现形式就分为两种,表业和无表业。因此,首先承认表业与无表业是发生在身、口二业上的。


业有三种,身业、口业和意业。意业是看不见的;从身、口二业才能分辨出所谓表业和无表业,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说。


举一个例子,如造杀生业就必须移动身体,表面上的动作就是身表业。这是能看见的。在身表业结束杀生的同时,杀者的身上,亦可说是业的余习,眼不可见的东西残留下来了,那就是无表业。杀完一只鸡、一条鱼,这样就完了吗?在我们的身心当中, 一定会有一种看不见的影响力残续下来,这叫“无表业”。我们想想,小的就不说了,杀了蚊子,自己也感觉不到;假如一个人犯了命案,杀了人,他不是杀了就完了,会有一种无表业在他身心当中起作用,他恐惧,晚上睡不好觉,或者良心发现,后悔了,或者瞋心大作,还觉得痛快,一定会有一种影响力存在着。


这里说“业的余习”,“余习”怎么理解呢?比如用茶壶泡茶,茶壶怎么洗都有茶的味道,这就是“余习”。像经常抽烟的人,抽一次就完了吗?只抽一次可能感觉不出来,如果总抽,后来就上了瘾,瘾是怎么来的?就是业的余习,它有一种影响力作用到你身上,让你去抽烟。同理,口表业、口无表业也是成立的。因此,表业即使消失了,无表业也必定会残留下来的。


当我们杀生的时候,行为停止了,表业就消失了,但是无表业必定会残留下来。既然是由我们的意志表现出来的行为,则无论深浅、善恶,都必定会作为无表业而残存下来,所以我们的行为并不会就此消失。


无表业之所以能残存下来,前面我们讨论过了,业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是因为有心的作用。比如前面讲的杀人,如果是有心谋害他人的性命,这种行为残存的业力——无表业就特别重;如果是无心的,根本不是有意要谋害他人的命,比如手上的东西不小心滑落,砸到这个人,这个人过世了,那你的心理状况和受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就知道,所谓业力残存,是因为它背后的这种原理,是意志催动的,现在叫作“心理作用”。“行为残存”,这就是业思想中最重要的点。为什么说它是最重要的点呢?有了这一点,业果轮回和业力的作用就能显示出来;如果没有行为残存,这些都讲不通, 链条就断了。有了这一点,逻辑上就说得通,就解释得明白。


那么无表业是怎样的呢?关于这个,有部学派认为这是一种眼不可见、手不可触的色法(物质),它在身体中残存。这个认识就有深有浅了。有部学派的认识比较机械,是“眼不可见、手不可触的色法”。这就好比中医讲的“气”,这个气感,眼也见不着,手也碰不着,但它是存在的,有一种物质的作用。这种认识就固定化了,说无表业只是看不见,其实它是一种物质的存在。比如现在的电磁波、光波,也是存在的,把它非常具象化。但是这种想法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即使是我们,也不能就此接受这样的说法。这是前人给的一种说法,只是让听的人可以接受而已。有的人或许觉得比较直观,可能认为这样挺好。但是人的根机不一样,有的人就说“你给我一个直观、明白的说法和答案,我好接受就行了”;有的人不行,他要有一种缜密的思维。


所以,世间的很多事其实就是讨一个说法,有这个说法就过得去;至于事实究竟怎样,背后很深的真相,只有佛菩萨了解。但是,佛菩萨了解了,要跟我们说,必须就我们的根机来表达,让我们能够知道。

有人就怀疑,说“你是佛教的大学者,是阿罗汉级别的,怎么你说的,别人还有反对的呢?”好像他也说不清楚,说不明白。不是他说不清楚、说不明白,他是对机说法。他说清楚、说明白了,你听不清楚,听不明白。只要让你觉得清楚明白了,就算说清楚、说明白了。


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光靠说是不行的。在生活当中也是这样,比如我们看见一棵树,说“这棵树是绿色的”,这么说大家就接受了,语言可以交流了,就可以了。如果进一步说“绿色是什么意思?什么叫‘绿’?”可能就要说到光波、波段,但还是说不清楚,“怎么眼睛看到它就反应出这是绿色?”说到底,佛就说“这是实相,这是空性”。“绿、红”都是假名,但对我们来说,我们说“这是绿色的” 就可以了,虽然没有把它说得很透彻、说到根上,但是这样就可以了。


比如,这里说“业”是一种看不见的无表业的存在,是一种色法,其实这样说是不究竟的,但是对一部分人来说,他们觉得这样说就可以了。


前面是有部学派的认识。下面是经量部学派的认识:之后经量部学派提出了业的种子说,这是个稍微显得合理的解释(关于种子说之后再说明)。


“业的种子说”,它也是一种说法,它比前面那种“色法”的认识更加精密细微,但也只是说“稍微显得合理”。因为业力本身是不可思议的,用语言表达也非常难,只是依据我们人类的思维特点、逻辑常识,这样表达显得稍微合理。


这个问题不是佛教修行者的问题,是我们人类本身存在的问题。也就是说,人类的语言、思维不能提供一种恰如其分的工具,让佛法的修行者如实地表达出来。比如我有水,要给你喝,但是你怎么都接受不了,你的手有问题,口型也不对。这不代表我没有水,我是有水的,可是你喝不下去,是你的接受能力有问题。所以,弄到后来没有办法,就用毛巾沾一点水,让你在嘴唇上抿一抿。但是并不代表我只能这样,而是你只能这样,所以我也只能这样。你不能做到大口喝下去,就只能在嘴唇上沾一点,抿一点。


所以,佛讲的智慧、真理就像纯净水一样,当我们通过思维、逻辑、语言无法如实领纳的时候,传递给我们也不能那么透彻,就像拿毛巾沾水在嘴唇上抿一样,我们只得了这么一点水分、水气。如果是阿罗汉、菩萨,证悟无生法忍了,那就直接喝下去了,痛快淋漓。


在此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关于意业之无表业。身、口二业有表、无表业是理所当然的,而意业是心内的活动,是尚未表现在表面的业,所以理应是没有表业的。如此,无表业也不会产生吧?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月影千江

月影千江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月影千江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月影千江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月影千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