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个合格的“弟子”吗?
以前的人学剃头、理发,要三年四个月才能「出师」,学唱歌、学盖房子、学武功、学造佛像……也无一不要正式拜师,学艺一段固定的时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老师、师父也都毕恭毕敬,谨言慎行,等到稍有所成时,还得请示师父──弟子可以了吗?当老师首肯了,方才寻求自行发展的可能。佛门中,向来也有「五夏(依师)学戒」,乃至「若不能诵戒、羯磨,尽寿不得离依止」的芳规。而且经上更是处处说到,发无上菩提心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亲近善知识」。 那么要怎样亲近善知识呢?当然是── 居弟子位,执弟子礼,具弟子相啰!
有人说,这是因为「前辈们没有东西可以教我们」的缘故!或许前人真的没有什么可以教的,可是真正问题的核心是:一个学修皆未有成就的人,他到底该保持多少的谦卑与恭敬──对法?对人?那一付自以为是的贡高,除了增长无明之外,如何还能看到「法」的所在?修道,必须在最无理当中看到道理,在最平凡当中看到不凡,在是非当中看到觉性,在贪染当中看到放下,在他人的客气当中看到自己的贡高和无明!而这,必须要有一颗永远「居弟子位」的心情,才能任运而扎实地做到──又岂关乎他人的好坏、有无与对错?
所谓「圣人无常师」,也正因为无常师,所以他才能超凡而入圣。因为无常师,所以处处、时时,他都能用谦卑、恭敬的心情,以「弟子」的身份与态度来看待师父、道友及世间一切的人、事、物、境,从而学到那活脱脱的佛法。而这并不关乎你所师事的是「谁」,他的内涵如何?此中所强调,只是一种谦卑、恭敬的修道「态度」而已。这也正是「居弟子位、执弟子礼、具弟子相」的真正修道价值所在,一切道业的增上,经法与律仪的流入,性格的改造,僧格的建立……等等,无不由此开始,由此完成。经上说时时不离善知识,其积极的意义应该是指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