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圣贤书?


第一百五十二句: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出自《群书治要》卷一《周易》。
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有疑难则虚心请教,来明辨真谛。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非学无以广才。”明朝的大儒郑晓也曾教诫子弟说:“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远大的志向,没有伟大的人才就不能够成就;而伟大的人才,不通过学习也不能够成就。无论何种学问,都必须好学才能成就,所以古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

既然这么苦,为什么还去学?“人不学,不知道”;“人不学,不知义”,如果不学、不明理,结果就更苦了。现在的社会,无论是贫富贵贱都是身心不安,身心不安的原因在哪里?古人说“理得心安”,因为不明理,不知道事实真相,所以都是汲汲地妄求,即用不符合道义的方式,去获得不属于自己的利益,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让自己身心疲惫,这皆因人不明理所致。

中国古人之所以特别重视读书人,是因为读圣贤书的人明白事实真相。《孟子》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荀子》也说:“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圣贤经典记载的都是宇宙人生的大道,自然而然的规律,这种规律都是古圣先贤在生活中观察体悟得来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读圣贤书,与圣贤人为伍,目的就是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只有在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的基础上,才能离苦得乐,趋吉避凶。所以学习传统文化,读圣贤书的目的就是四个字:“趋吉避凶”,使人们过幸福、美满、成功、长远的人生。

学习虽然苦,但是苦中有乐,古人说“法喜充满,禅悦为食”。经常读圣贤书的人,都有这种体会,就像颜回夫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般人体会不到学道的快乐,还误解、批评颜回,就好比这些人只是站在二层楼看风景,而颜回等圣贤人是站在二十层楼。站在二层楼的人,看不到站在二十层楼人所见的景象、所达到的境界,所以他不但不理解,还讽刺挖苦,甚至批判嘲笑。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知道这个道理的人,不如喜欢这个道的人;喜欢道的人,不如那些乐在道中的人。他在学道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法喜,一种由内心源源不断所涌出的喜悦,就有一种欲罢不能的感受,愈来愈欢喜、愈学愈有成就、愈学愈有味道。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果”就是下定决心。果然肯这么做,虽然愚钝,聪明智慧比不上人家,但如果自己用上千百倍的功夫,也能变得明智。“柔”,指能力不足,虽然能力比不上他人,他人的能力强,很快就做好了,但是我们下上千倍的功夫,能力也能变强,就看自己肯不肯学、肯不肯干。这是告诉我们要好学。

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要用宽恕厚道的存心,待人接物;用仁慈博爱的精神,广行于天下。“宽”,是宽恕。“恕”,上面一个“如”,下面一个“心”,这个字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恕。恕,就是做到如其心。如谁的心?如对方的存心。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就能做到宽恕。

譬如,看到别人做错事,要生气、发火的时候,就要反躬自问,我自己是不是一个圣贤人?是不是一个错误都不犯?如果自己还不是一个圣贤人,还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习气毛病,也不能要求别人一个错误也不犯。当我犯错误的时候,希望别人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希望别人能够考虑到自己的环境、生长条件、经历、苦衷,给自己一个改过的机会。那么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也要给人家一个改过的机会,这就叫恕。

所以孔子的弟子来请教:“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奉行的?”孔子说:“有,这个字就是恕。”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弟子规》中所说的“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在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扪心自问,我希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行为方式来对待我?如果我不希望别人以这样的态度、行为方式来对我,那我就不能够这样去对待别人,这就是恕。

从逻辑上说,没有一个人能够走进你的内心,所以那个让你生气的人是自己。因为自己有瞋恨之心,所以才会生气。别人提供了一种机缘,让我们认识到原来我们还有瞋心。

有一篇文章,题目叫“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在不知不觉中把它交给别人来掌管。
有一位女士抱怨,我活得很不快乐,因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乐的钥匙放在了先生的手里。
有一位妈妈说,我的孩子不听话,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孩子的手中。
有一位婆婆说,我的媳妇不孝顺,叫我很生气。她把钥匙交在了媳妇的手里。
有一位年轻人从文具店里走出来说,那位老板服务态度恶劣,把我给气炸了。他把钥匙交在了老板的手里。
这些人都做了一个相同的决定,就是让别人来控制他的心情。
当我们允许别人掌控自己的情绪时,我们便觉得自己是一个受害者,对现况无能为力,抱怨与愤怒成为我们唯一的选择。
于是我们开始怪罪他人,并且传达着这样一个信息:我这样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为我的痛苦负责。
一个成熟的人,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他的情绪稳定,为自己负责,和这样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压力。
你快乐的钥匙在哪里?是放在了别人的手中吗?那就赶快把它拿回来吧。

这篇文章提醒人们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当然,理可以顿悟。我们今天明白了:原来发怒不是别人让我发怒,是自己没有握住快乐的钥匙。这个道理一下子就能明白,没有人能走进我的内心,是自己内心有瞋,所以才会发怒,这叫理可以顿悟。但是,事需要渐修,即需要我们在每一天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之中历事炼心,磨掉自己的习气。

这个“宽”字,让我们想到一句话,“宰相肚子能撑船,量大福大”。为什么人家能当宰相,我们当不了?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家心量大。中国人讲忍辱负重,如果不能够忍,特别是不能忍辱,就不能够担负重任。如果遇到一点小事都受不了,禁不起挫折、诽谤、诋毁,那也就承担不了重任。

这个“忍”字,写得很有智慧,上面是刀刃的“刃”,下面是一个“心”字。看到这个字,就能知道什么叫做“忍”。当他人都是谄媚、肯定、赞叹自己的时候,当然谈不上忍。而当有一把刀割在你心上的时候,你还能够忍,这才是真实的功夫。

一个人的修养并不是表现在平时,而是有人对你无理取闹,做出让你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你还能够平和、微笑,这才体现出真正的修养。


圣贤人和一般的人区别在哪里?圣贤人就是明了宇宙人生真相的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是我和他人、万物都是一体的,所以古人说“一体之仁”。如果还有我、还有他,还有“二”这个概念,仁已经不存在了。

明白了是一体的,我们对人的慈爱心就能够生起来。凡夫就是迷失了自性,就像大海起了很多水泡,每个水泡都执着这个水泡是我,那个水泡是你,所以彼此之间就有了冲突、对立、摩擦、矛盾。

当我们回归自性的时候,就像水泡回归了大海,才知道真正的自己原来是整个大海。这样的人就是圣人。他明了人我一体,明了人与自然都是一体的关系,所以能够做到宽恕、慈悲,帮助别人就像帮助自己一样。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