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二浅释(22)
“痴爱故生恼”。因为人太执着五欲,愚痴爱恋,穷追不舍,故生种种烦恼。这些贪诸爱欲之恶业,皆为三恶道之因缘。业果相酬,如轮之转,趣入三善三恶六道中,此名为轮回六道。
众生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受胞胎、生微末之形,出牛胎、入马腹,一时姓张、一时姓李,轮转于六道之内。德微福少,下劣之人,常为诸苦所逼迫。诸苦如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等。
“入邪见稠林”。即见浊。五见交加,如茂林稠密。“若有若无等”。若“有”是执常者,若“无”是执断者等诸邪见。“依止此诸见”。依于有、无二不正见,成六十二见。五见是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具足六十二”。凡夫及诸外道等,于五蕴(色受想行识)境起四种见。或云色大我小,我在色中。或云色小我大,色在我中。或云色即是我,或云离色是我。色阴既尔,余之四阴、受想行识,亦各四见,总成二十。过去、现在及未来各有二十种见,共成六十种见。兼于根本断常(执无、执有)二见,总数六十二邪见。
“我慢自矜高,谄曲心不实”。矜夸高傲,自重轻他。“谄”,谄媚。譬如见到省长来阿谀奉承,又为他开车门,又替他点香烟,巴结不已,此谓之谄。曲,不直也。有些人想要向人借钱,但他不宜说,尽是拐弯抹角。“心不实”,心不真实,虚浮不实。《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若人在因地时深着虚妄法,我慢自矜高,谄曲不实,因地不真,故于千万亿劫,不闻佛名字,亦不得闻如来正法。如是之人,以无缘故,难可度脱。
在三藩市,每晚参加这个法会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这种情形,就像某次佛陀抓了一把土问诸大众说:“你们看我手里的土多,还是大地的土多呢”?弟子们异口同声说:“当然大地土多,如来手里土少”。佛即说:“得人身者如掌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将人身失去,万劫不复,来生不是做饿鬼就是做畜生或堕地狱去。由此可见,在末法时期能来此学佛听经者,如黄金一般罕有,而不闻佛名,不学佛者如粪土一样,到处皆是。
中国有一位金山仁波切,无论哪一位法师讲经说法,他都先顶礼后跪着听,合掌默然,恭敬非常,极表诚心。为何他会被称为仁波切?原来他从金山塔顶跳下来却能安然无恙,他也能以“波罗蜜汤”医治各种奇难杂症。“波罗蜜汤”是何等物?金山仁波切的洗脚水是也!谁要是来求医,他就在洗脚水加上一点香灰给病人喝。说也奇怪,这洗脚水竟能发生药到病除之功效,所以人人都称他为金山仁波切。
像金山仁波切善根这般深厚的人,在末法时期,已难以寻得。将来在佛法要灭时,所有经书都会变成白纸。诸佛经中,《楞严经》先灭,所以我到西方国家宣扬佛法,首先提倡《楞严经》。《楞严经》是开智慧的一部经,其微妙深奥之道理,超乎现今的科学及哲学。《楞严经》可比做铜轮王,银轮王是《法华经》,经中之王《华严经》可喻为金轮王。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后,三七日最先讲《华严经》,但佛是以法身在七处九会宣演的,除了大乘菩萨,二乘人既听不到,也看不见。故云:“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
这部《华严经》后来被龙王请入龙宫去了,人间从此失去此经,直至十四代祖师——龙树菩萨,于世无学,以神通力到龙宫里。他看见三本《大方广佛华严经》,分为上、中、下本。上本为一四天下微尘数品。中本有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因为上、中两本数量太多,非世间人所能领受,故龙树菩萨只将下本单凭记忆记下来,回到人间之后,就用笔将全经写下来。故现存的《华严经》就是承龙树菩萨的恩赐所遗传后世。我们人若能将此三部经都了解了,其他经典更容易明白。
《转载声明》:本平台赞成并遵循微信公众平台关于保护原创的各项举措。平台部分推送文章可能因无法查证真实原作者而未能事先与原作者联系取得授权,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留言联系我们。经核实后,我们会及时删除或者注明原作者及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