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好学?


第一百五十四: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

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五《曾子》。
这段话是讲好学的标准。古人说“好学近乎智”,无论是求学还是求道,都需要好学、愿学、喜学,才能有所成就。大凡历史上有成就的人物,都不是老师逼出来的,都是“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都能自主自愿地学习。因为他们能够废寝忘食地用功,所以才能成就。曾子就是“好学近乎智”的榜样。这一段话,出自《曾子•修身》篇,教导我们什么是真正好学。


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攻其恶”,不是责备别人的过恶,而是责备自己的不良行为及过恶,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习气。“求其过”,也是求自己的过失,而不是去看别人的过失。“强其所不能”,尽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自己还有做得不够好的地方要加强,要勉励自己做得尽善尽美。“去私欲”,克服自己的私欲。

颜回问孔老夫子什么是仁,孔老夫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凡是不符合于礼的行为,都不要做、不要说、不要听,甚至连起心动念都不可以,这样才能克除自己的私欲。“从事于义”,所作所为都要符合于义的标准,要做符合道义的事。而义的标准可以选择《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经》。凡是起心动念、言语行为都符合这三个标准,这就叫“从事于义”,这样做才称得上好学。

后面还有一段体现曾子好学的话:“君子既学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习也;既习之,患其无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贵其能让也。君子之学,致此五者而已矣。”君子学了之后,还担心自己所学的不够广博,担心并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不明白如此做法的原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已经理解了,又担心自己不能够付诸行动。“行”和上面的“习”有一点区别。“患其不习也”,这个“习”是温习的意思,他的知识已经很广博了,又担心自己不能够时时地温习。而这个“行”,就是在生活中去实行。既能够在生活中去实行,又担心在行动上做不到谦让,所以说“贵其能让也”。把这五个方面做到了,才称得上是君子之学。

孔子也为我们树立了好学的榜样,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就是孔子所住的附近一定有忠信的人,但是他们都没有孔子好学。孔子为什么能够成为圣人?就是靠好学而成就的。

好学近乎智”,好学和智接近了。为什么说接近了?因为智慧是我们本性之中本有的,本自具足。怎样把智慧彰显出来?就是通过向古圣先贤学习。古圣先贤把他们开启自性明德、智慧、能力的方法记载在经典之中,向古圣先贤学习,也可帮助开发自己的本性明德。

所以说好学近乎智,通过学习就可以接近智慧,接近本性的明德。在生活中学习,不能靠别人逼迫,自己必须要知道学习的意义。学就要学圣贤书,就要学做圣人,如同古人所说:“读书志在圣贤”。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习知识技能,重要的是学习圣贤教诲、学习四书五经。现在人也很好学,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能够接触到西方的文化,很多人也很好学,但如果学的方向、方法错误了,也不能得到很大利益。

现在同样提倡学习,但是学的不是圣贤经典,或者学圣贤经典的时间很少,这样就很难做到“近乎智”。学得愈多,甚至把头脑搞得愈混乱,也没能够成就圣贤。现在有句话说:“读书志在赚钱”,和古圣先贤的教诲完全背离了。

古代的读书人襟怀天下,心系苍生。例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人开口就是天下,甚至都很少提到国家。而反观现在的读书人,甚至高考状元写的作文,里边的内容不是别人对不起自己,就是别人做了哪些不合适的事,满纸怨尤,怨天尤人。

为什么古代读书人与现代读书人的差别如此之大?就是因为其所受的教育不同,所读的书不一样了。所以党校、行政学院等干部培训机构,应该教的一个最重要内容,就是圣贤经典,特别是《群书治要》。这样才能把人们的思想真正统一起来,自私自利的心才不易生起。

很多人学习有障碍,不能成就圣贤,障碍是什么?《大学》告诉我们:“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圣贤学问这个大道,都必须以忠信、诚敬之心来学习,才能够获得。如果自己很骄慢,瞧不起古人,认为古人都不如自己,看老师也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这种骄慢之心一生起来,就学不到东西了。

所以古人说:“如果学生观老师的过失,他一定不会学有成就。”有一句话说,如果你的眼里全是圣贤,说明你也达到了圣贤的境界;如果你的眼里全是凡夫俗子,说明你自己也是一个凡夫。这就叫“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于心”。

即使一个人确是凡人,但若是把他当成圣贤来对待,我们从他身上所得到的,就是从圣贤那里得到的利益;相反,如果这个人是圣贤人,我们把他当成凡夫俗子来看待,我们对他看法错了,没有诚敬之心,那么从这个圣贤人身上所得到的利益也是少得可怜。所以为什么同在一个地方修学,有的人修学提升得很快,而有的人修学却没有什么提升?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心不同,态度不一样。

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每日反省自己,重点就在忠信。忠信是个人修学的要点,也是传授生徒的要点。所以《大学》中说“忠信以得之”,《论语》中也说“主忠信”,“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都是讲忠信的态度对于求学至关重要。为什么有人能够学有所得,有人却一无所成,关键就是态度不同。曾子这一段话,重点强调学习的目的是“慎修己德”。修身是修养自己,要求自己,不是要求他人,让他人去修养。

《续小儿语》中讲:“德行立身之本”,“读圣贤书,字字体验,口耳之学,梦中吃饭。”如果只是读圣贤书,从耳朵里听进去,学了之后又从口里讲出来,而不能够落实在日常生活行为之中,不能够滋润身心,于人于己都毫无用处。这就是荀子、孔子所说的“小人之学”。

荀子告诉我们,为学要强调“君子之学”。不图外在的名利,不是为了声名彰显而学习,而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德行、智慧而学习,要将圣贤的教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正己化人,自利利人,自行化他。言行举止都能为世人做一个好榜样,才是“君子之学”,“为己之学”。

孔子以四种科目来教导学生,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是以德行为首,这就是点明修学的本末。荀子说:“荣辱之来,必象其德”;“怠慢忘身,祸灾乃作”;“邪秽在身,怨之所构”。这些都是告诫人们,个人的荣辱祸福都是自作自受、自我感召。既然“言有召祸”、“行有召辱”,人就必须“慎其所立”,时刻谨言慎行,抓紧时间。

这句话的重点是强调,学习要落实在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解行相应。而且学习圣贤教诲是修正自己的过失,自己错误的思想、言语、行为,绝对不是拿着圣贤教诲去衡量别人、指责别人、挑剔别人。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