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开悟”,你有“5个脱胎换骨”的惊人变化!
开悟,即是对生命及宇宙本体实相的真实发现和觉知,又称见道,也叫开心入无漏智,亦名明心见性。
开悟,是修行中的一个重要证量名词,它既是有为法和无为法的转折点,也是世间和出世间的分界点。
修行者一旦开悟,就等于即身证得菩萨的初果,同时在知见上与佛比肩平齐,所以,开悟也就是即心成佛。
开悟,并不是一个抽象的形容词,而是包括感知、思想、以及心身状态的变化在内的一个具体证境,它有着与它相应的多种形态的量的体现。
开悟,是修行者对自心真空法性的觉知,是一种感觉到思想认识的飞跃。
这种飞跃,不是通过后天思维——第七识的作用所能达到的,更不可通过第七识所产生的意念——第六识的作用来实现。
开悟的实现,是修行者的善根(——包括心身障碍的清净与客观理智的增长)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果。
而且,绝大多数的开悟,只能在完全止息内心深处的一切造作行为(包括意识力的启动及其对所有名相的注意)——亦即“大死一回”的状态下,对绝对空寂的心灵进行冷静的观照方能证得。
因此,真正意义的开悟,不仅包括知见范围的突破,同时也是整个生理结构乃至心理结构的突变。
它不仅有认识上的变化,而且包括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相应变化。
如果没有这些现量变化作为基础,没有对内心固有情结造成的感觉障碍的突破,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开悟。
一般来说,开悟主要包括以下具体证量:
一、气脉变化:
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乃是开悟在本质上不同于一般思想上的解悟、和浅表感觉体悟的一个根本关键。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心轮脉结开散,
第二个是业气进入中脉。
关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一般佛教显宗经典在介绍这一证量时,大多都只有“心开”二字,其内容极为简单和隐晦。
譬如《楞严经》有关二十五位圣者悟道经验的部分,就有如下相关描述:“其心豁然”、“心开漏净”、“心得通达,然后心身一切通利”、“心身暖融、无碍流通”,、“我即心开”、“尔时心开”、“自得心开”等等。
在禅宗根本经典古本《六祖坛经》(法海本)中,有关“心开”的内容共有六处,如:“心开悟解”、“若悟心开”、“若得心开,汝悟无别”、“惠能得闻,言下心开”、“一念心开,出现于世,心开何物?开佛知见”。
相对而言,在佛教密宗的一些甚深经典譬如《大幻化网》、《大乐光明》等有关著作,对于开悟中的气脉变化反而介绍得比较清楚。只是一般人未得灌顶许可,不能窥见其中奥妙而已。
由于开悟时上述气脉变化证量的决定性存在,所以,不同的佛法修行流派对此皆有大致统一的描述,譬如,“入流”、“入心’、“入中”、“登地”(即登入心地),“桶底脱落”、“花开见佛”,等等。
由于心轮打开后,修行者在的心气合于中脉(人体气脉涡心部位)中客观存在的、与万物本体同样不二的真空体性,所以,开悟,密宗又称作“证入空性”,显宗则称作“证佛法身”,禅宗则称为开启“真空如来藏”,得见“本来面目”。
二、知觉变化:
开悟的知觉变化,包括知觉能力的变化与觉知范围的变化。
一般没有开悟的众生,他们感知能力一般是受业气支配的,其感知具有方向性、起灭性、局限性、虚幻性,藉由这种感知所获得的感觉,佛家一般称之为偏执觉、错觉、或者幻觉。
对于开悟者来说,由于业气进入中脉融入中脉真空法性(而转变成明空智慧气),这时,他们的感知能力也会发生相应的突变,即会从原来的有生灭、有方向、有障碍的感知而转变成为恒常的、遍察的、通彻无碍的感知。
——这,也就是佛家所提倡的“正觉”的产生。
由于“正觉”的获得,开悟者对心身内外的事物会感觉到特别清晰和透彻。
对此,《楞严经》的相关描述是:“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离垢消尘、法眼清净”、“心见发光、光极知见”、“见觉明圆”、“见身微尘,与造世界所有微尘,等无差别”、“心身发光、洞彻无碍”、“十方圆明”等。
对此,禅宗的《六祖坛经》及其它有关祖师的著作中都有大致相同的描述,譬如:“内外明彻”,“洞然明白”,“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以及“银碗盛雪、明月藏鹭”、“鹭鸶立雪”之类的比喻等。
与此相仿,在佛教密宗与净土宗中,对于开悟也各有“得见明体”与“心地开明”之说。更多内容,请关注高能觉醒公众号。
因此,在真正的开悟者法眼中,一切事物仿佛全部是透明的。他们一般都能够无碍地观察到心身内外存在的烦恼现象,以及一般众生的修行状态,并能有效地帮助有缘众生改变心身状态。
所以,密宗又把开悟叫做证得“转法轮智”。
这一点,也是古代明师能够观机而教的奥妙所在,禅宗之所以被称作“正法眼藏”的秘密缘由也在于此。
三、心态变化:
开悟过程中心间脉轮的打开,乃是修行者的心身障碍清净到一定程度后,内在善根的增长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
心轮的打开,本质上也就是修行者心灵深处所有的意识情结的解脱与内心紧张(烦恼)的终结。
由于这一关键性的变化,在心轮打开的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