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何种学问技艺,都要有日积月累的功夫。


第一百五十七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四《老子》。
意思是说,两手合抱的粗壮大树,是由细小的幼苗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由泥土堆积筑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迈开脚下的第一步开始的。


无论何种学问技艺,都要有日积月累的功夫。譬如少林寺的功夫名闻天下,寺里的武僧可以飞檐走壁,这种功夫是怎样成就的?从一些电视剧,可以受到启示。那些僧人去挑水时,都用脚尖来行走,木桶一但担到肩膀上,就不能够放下,一直要挑到山上,倒入水缸里。而且在挑水的时候,脚上还绑着沉甸甸的沙袋。

这样一天挑几次水,天天坚持、天天坚持,就能锻炼脚上的力量,日久天长,就能够练就飞檐走壁的功夫。练功夫是一个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才能由量的积累达到质的飞越。

学习世间的技能,都需要坚持,每一天不中断,所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打拳的人,不可以一天不打;唱歌的人,不可以一天不唱,每天都要练习。讲课的人,也不可以一天不讲,而且要到各个场合讲,这样才能够熟能生巧,遇到各种场合都能够应对,不会怯场。

对所讲的内容烂熟于心,自然能够得心应手,谈笑风生,应对自如。到不同的场合,面对的观众不同。无论听众学位高低,是否受过教育,都要想办法让受众听懂,这样讲课,才能够熟能生巧。

欧阳修所写的《卖油翁记》中,也讲了这样一个道理。“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陈尧咨特别善于射箭,他射箭的功夫很好,在当时,没有人能比得上他,他也以此沾沾自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一次,陈康肃公在自家的场地练习射箭,有一个卖油的老翁把担子卸下来,站在那,斜着眼睛看他,看了很久也没有离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看到他射出去十支箭中了八、九支,他只是微微点头微笑。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陈康肃公看了之后就问:“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我的箭法不够精湛吗?”“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的老翁回答:“其实没有什么奥妙的,只不过是手熟罢了,熟能生巧而已。”

听到他这样的回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他一看,卖油翁对自己这么精湛的射箭技术都不以为然,就有点不高兴,甚至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射技!”“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卖油的老翁说:“从我倒油的经验就懂得这个熟能生巧的道理了。”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于是他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将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自钱孔入,而钱不湿。”铜钱的口非常小,但是他把油从钱孔注入,铜钱却没有湿。“因曰:“我亦无他,唯手熟尔。””于是他说:“我也没有什么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笑而遣之。”陈康肃公听了之后,笑着就把他送走了。说明他说得很有道理。

学习技艺是如此,世间求学问也是如此。李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典故也印证了这个道理。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也很贪玩,读书不顺,没有学成就半途而废,在他弃学归家的路上遇到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杵。李白看了感到很奇怪,就上前去问:“老婆婆您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说:“我要把它磨成绣花针。”李白听了这句话非常感叹,他没有想到,能够把那么粗的铁杵磨成绣花针。他从中受到启发,回去之后,接着读书,最后官至“翰林供奉”,也一举成名,成为唐朝著名诗人。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学习世间的技艺,都需要有恒心,日积月累才能成功。

曾国藩先生也讲道:“养生与学力,皆从有恒做出。”“养生”是保养身体;“学力”是提升道德学问,都需要有恒心和毅力。如果没有恒心毅力,譬如锻炼身体,如果不能坚持,今天三点钟起床了,但是坚持不到三天,又回复原状,身体就很难锻炼好。

同样道理,做学问、读圣贤书,也需要日积月累的功夫,需要天天读。所以古人修行都有早晚课,早晨起来读一遍,是提醒自己;晚上入睡之前再读一遍,是用经典来反省。这样天天不停止,才能够把修身功夫提升起来。

学习汉学、学习传统文化与西方的学习方法不同。学习传统文化的方法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为什么读书千遍就能够做到其义自见?因为如果能够把书读一千遍,人心就定下来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

智慧是本自具足,《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每一个人都本具明德,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无量的财富,这都是人们本性具足的。怎样把这些无量的智慧宝藏开发出来?那就是要定。心定下来,智慧自然开启。

所以古人形容人的心定叫“心如止水”、“波澜不兴”。人生气了,就如水就像起了波涛一样,在波涛汹涌的时候,水很浑浊,泥沙也在其中,所有对外界的映照就变得歪曲且不清晰。如果把怒气压下来,但是还会有一些心念上的波动,譬如看谁不满意、不顺眼,有嫉妒心,这叫小小的波纹。

虽然不像大风大浪那样对外界的映照是完全扭曲,但是也会产生些许歪曲。只有使心平静如水,一点波纹都没有时,对外界的映照才是如实彻底的。所以为什么“知人心”是人本有的能力?就是因为人的心如果很清净,心里没有杂念、没有污染时,别人的心念就被它映照得清清楚楚,就能够知道别人的想法。

提升道德学问,也需要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如果忽视了这个功夫,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所以要精进不懈怠,才可能开启自性的明德。古人也以有恒做为成圣成贤的基础。《周易》中讲,“不恒其德,或承之羞。

曾国藩先生还讲道:“敬字恒字是彻始彻终工夫”,说明恭敬心、恒心是从始至终都要保持的,丝毫不可放松。正如《中庸》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凡进德则持之以敬,修业则贞之以恒。”要想提升自己的道德,就需要保持恭敬心,而且要时时刻刻保持恭敬心,一刻都不能放松,一刻都不能够忘记。学问要不断地累积,一定要有恒心。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