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一个不起眼的小县城,有这样一座神奇的寺院:
它今年1001岁,最早是皇帝拜佛的地方,
占地6万平方米,大殿是辽代木构,
寺里有七尊彩绘泥塑佛像群,每尊约8.6米高,
近千年历史竟依然保存完好,世界罕见。
梁思成曾这样评价奉国寺:
“千年国宝、无上国宝、罕有的宝物”。
——这就是位于辽宁锦州义县的奉国寺。
奉国寺最早是皇家寺院。
义县旧称“宜州”,是辽朝萧太后萧绰的故里。萧绰的儿子,即辽朝的第六位皇帝,辽圣宗耶律隆绪。辽圣宗为了纪念过世的母后和辽朝到他为止的六位皇帝,在宜州建了这座皇家寺院,供奉这绝世的七尊佛像。
奉国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公元1020年),当地人觉得寺院比较大、佛比较大,也把奉国寺俗称为“大佛寺”。奉国寺供奉的“过去七佛”,是现在世界规模最大、最古老的彩绘佛像群。大雄殿内砖筑佛台之上,并列彩色泥塑造像“过去七佛”,自东而西依次为迦叶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毗舍浮佛、拘那含牟尼佛和释迦牟尼佛,皆结跏趺坐与莲台上,以中央毗婆尸佛最高(8.6米),两侧佛像依次略低,第七尊释迦牟尼佛略有差异,头略向西转,据说因其象征在世的辽圣宗,以示区别。虽然经过后代重妆,但仍保持唐辽佛教造像法相庄严的风格。每尊佛像前塑胁侍菩萨二尊,高2.5-2.7米,立于莲花上,面容体态更为写实。两尊天王像分立佛坛东西两端,气势迫人。均为辽代原作。殿内梁枋、斗栱上依然保存大量辽代彩绘原作,东西两墙的十佛壁画,依稀可见。原来的正壁,还有十八罗汉,后来修缮时被揭下来另作保存。梁架、斗栱上有不少辽代彩画,包括最为精美的42幅飞天和各类纹样,虽有褪色、漫漶,但仍可想见当初的色彩绚烂,线条流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大体量、大气势的殿堂、彩塑和彩绘完整地构筑出庄严、神圣的礼拜空间,摄人心魄。大雄殿门前,有三块匾额,中间是“大雄殿”,两侧是“慈润山河”、“法轮天地”,都是乾隆的笔迹。很多寺院的主殿叫“大雄宝殿”,多为横写,奉国寺却很特别:“大雄殿”竖写,带龙的秀雕,匾额很大,有3米多高。这跟它是皇家寺院、题字人是皇帝的身份有很大关系。奉国寺的大雄殿,有1800多平米。面阔九间、通长55米,进深五间、通宽33米,高度加上月台是24米。这里的“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单位。房子造几间,很有讲究。“九五”是皇帝之尊,建筑等级是最高的。南方寺院,建筑风格传承于唐宋,屋檐转角就比较夸张飞扬;而奉国寺,作为皇家寺院,追求庄严厚重。它的屋顶正脊高耸,出檐平缓,更显大气。80年代的考古挖掘证明,奉国寺有中国古代寺院最完整的布局。最鼎盛期,有外山门五间、长廊两百间、东三乘阁、西弥陀阁,中轴线上有正观音阁、最重要的大雄殿、后法堂,周边还有很多田地、庄园、附属的寺院。到了明清年代的碑刻记载,这种壮观的场面就不复存在了。好在标志性的大雄殿,到现在还是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在中国木构古建筑中,奉国寺的用材最多、规格最高。光斗栱这个木构件,就是七铺作,有五种类型。斗栱的作用是承重,木构建筑体量大、木材多,就要把重量层层传递到柱子上。它还有装饰作用,样式漂亮的斗栱,就像开在木建筑上的一朵花。义县文物局局长王飞说:“想当年,奉国寺大殿里所有的木构件上,应该都有彩画,是金碧辉煌的。梁思成把它们叫作‘佛光’,意思是七佛放大光明,我很认同这个说法。建筑里的绘画艺术,都是为凸显七佛而服务的。”奉国寺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历经千年风雨、数次劫难,却依然留下大雄殿这样的珍宝。金灭辽、元灭金两次改朝换代,却在战火中得以幸存。元大德七年(1303年)碑刻记载:“兵起,辽金遗刹,一炬列殆尽,独奉国寺孑然而在。”元至正二十七年(1290)大地震波及于此,但墙倒殿未塌,由皇族施财得以重修;辽沈战役中,殿顶被一枚炮弹击穿,神奇的是竟没有爆炸。1948年的辽沈战役,义县遭到炮击,有一颗炮弹砸穿了大雄殿的屋顶,落到了释迦牟尼佛像的手中。佛像手部损毁,但是很神奇,炮弹却没有爆炸。另有两枚炸弹落在寺院中也成了哑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