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上课前常常会念诵《二胜六庄严赞》,「二胜」和「六庄严」分别是谁呢?
我们数一数印度那难陀过去主要的祖师,有说十七位班智达(古印度学识渊博的大学者之称呼)的,有说二胜六庄严的,其中「二胜」是指功德光和释迦光,我们念的偈颂是「功德释迦尊足下顶礼」。
戒律方面的论著,(藏传佛教)就是以这两位祖师所写的为主,佛经里面所讲的戒太散太广了,所以(这两位祖师)就用论将其浓缩起来,解释得更细更清楚,主要就是我们平常讲的五部大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俱舍论》、《释量论》、《律经根本论》)中的《律经根本论》,这部论最广,背起来也最辛苦,因为不容易背完,所以背的人不多。
接着《律经根本论》后面,由广至略其次是《释量论》、《俱舍论》、《入中论》、《现观庄严论》。
「六庄严」分三组,都是一个老师对应一个学生,我们看《二胜六庄严赞》里,第一个偈颂是赞颂释迦牟尼佛(「悲智忆念无量诸有情,三大祇劫成就二资粮,五浊娑婆无上功德田,释迦如来尊足下顶礼」),第二至第八个偈颂是赞颂二胜六庄严的。
二胜六庄严之龙树 作者:拉巴
其主要著作是中观或空性方面。(古印度佛教中观学代表作有《龙树六论》、提婆《百论》、《四百论》等)第四和第五个偈颂是对无著和世亲:「清净智慧说法昊日月,遍一切处无量最胜智,彰显圣教如日虚空住,圣者无著尊足下顶礼。九九经函胸中深执持,慧力盈满郁郁润法身,智者第二娑婆善称扬,圣者世亲尊足下顶礼。」其主要著作是唯识方面。因为为了了解中观见解,必须先了解唯识;并且不仅深见(大乘深见派),广行方面(大乘广行派)的论典是以无著和世亲为主,广行的传承从《弥勒五部论》开始,无著以《瑜伽师地论》等、世亲以《庄严经论》等来解释,世亲还自己写了《大乘五蕴论》等(以上皆古印度佛教唯识学代表作)。大乘成佛的道路,深见(空正见)和广行(菩提心)就像一只鸟的两个翅膀一样,缺一皆不可成佛。第六和第七个偈颂是对陈那和法称:「清净洁白极遍智尊贵;荷担家业功德焕荣光;金刚焰尽摧稠林邪见;圣者陈那尊足下顶礼。论证慧剑外道莫能御,赫赫声名威德震三界,法幢殊胜慧日破诸闇(暗),圣者法称尊足下顶礼。」佛法上,不管修广行或深见,都必须有正确的思路,运用正确的摒弃不正确的,以此来改变我们的心,可见逻辑(因明学)是非常重要的,而在逻辑方面贡献最大的就是陈那和法称两位。(古印度佛教因明学代表作有陈那《集量论》、法称《释量论》等)第八个偈颂,就是我们刚才所讲的,是对功德光和释迦光:「安忍寂静自居律仪海,十万戒经蛇冠昱德昭,解脱如意宝饰顶庄严,功德释迦尊足下顶礼。」其主要著作是戒律方面的。(古印度佛教戒律学代表作有功德光《律经根本论》 、释迦光《《沙弥三百颂》等 )综上所述,大乘法必须修广行和深见,并且修的时候一边需要逻辑(思路),一边需要改变行为(这就是戒律),如此,透由持戒的身语上的规矩,加上脑子里的思路正确,就能将广行和深见的法慢慢吸收,如此修学直至成佛。所以我们特别对「二胜六庄严」顶礼,念诵的时候也要同时思维其功德,由此也能清楚大乘成佛的整体(架构),并对过去这些那烂陀(古印度大乘佛教的中心那烂陀寺)祖师大德的修学和弘法事业非常欣赏和殷切祈求。观想对境各祖师的位置时,释迦牟尼佛在中间,其右边(即我们的左边)依次是龙树、圣天、陈那、法称,其左边(即我们的右边)依次是无著、世亲、功德光、释迦光。我们观想现在学习的(论典)就是这些祖师们传下来的教材,如此观想能使我们很有精神、很有信心,体会到法脉精华各个根源处的殊胜。所讲的这一段,主要是提醒一下以前听过的人,对于以前没有听过的人,则可作了解和相应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