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懂得即心是佛,仍须假借修行而证得”
宋道琛
道琛,俗姓彭,温州乐清人。年十八岁时,受具足戒,最初专门学习戒律威仪,后来在法明寺追随道渊法师,凡是幽深微妙的义理,一听便能理解领会。不久之后主持广济寺,接着迁移到广慈寺。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西元一一二九年),奉皇上之令主持资福院,赐号“圆辩”。道琛一生专修念佛三昧,作“唯心净土说”,大略如下:
有人问:“唯心净土,本性弥陀,是应当要发愿往生净土,还是当下这个心念即是?如果还要求生净土,那为什么叫作唯心净土?如果当下这个心念即是净土,为什么经典说过十万亿佛土呢?”
回答:“应当要知道,十法界、四种国土,不论是清净或秽浊,都离不开我们的心,但这只是直下具足(直具)而已。如果要达到全部具足(全具)则应当是周遍十方的,周遍于众生与诸佛,而各各的众生与诸佛,也都是互相周遍。因此随便举出一法,都是法界的全部。任何一法都是互相容摄具足,也各自圆满具足;相互圆融无碍,也相互含摄不离。彼此混同和合,而不杂乱无序;又彼此清晰有别,而不隔离断绝。‘一’与‘多’互相圆融自在,但彼此之间也不相牵连挂碍。若是如此,哪里还有娑婆释迦或极乐弥陀,能离开我们的心性之外而独自存在呢?
因此《止观辅行》说:‘学佛的人纵然知道自己内心具足三千性相,却不知道我的心性也遍在三千性相之中。而且各各的三千性相,也是一样互相周遍含摄。’如果不知上述事事无碍之理,而随顺凡夫的情执,则自然会生出内心与外物,二元对立的分别知见。因此应当要观照一切法的理体,本来没有四种自性,心佛与众生,三者也没有差别。
现在更以譬喻来显露它的义理,例如在帝释天的宫殿上,有一个具足千颗明珠的宝网,其中所有明珠的形影,都映现在一颗明珠当中。因此一颗明珠就具足众多明珠的影像,而其他各各的千颗明珠,也是一样互相映现。
如今,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就是千颗明珠中的一个,彼阿弥陀佛极乐净土,也是千珠中的一颗。所有十法界的众生,随便举一法界,也都是千珠中的一颗。既然我这一颗明珠能映现一切法界众多的明珠,则在我自心的明珠之外再也没有所谓的一切众珠。那么同样地,在我心性之外,也没有其他所谓的心外的净土。这是由于什么缘故才这么说呢?因为阿弥陀佛也是一个明珠,既然随举一法即全收一切法,我心的明珠即具足一切法,那么难道在自心之外还有其他的净土吗?在本性之外还有其他的诸佛吗?所以说:‘唯心净土,本性弥陀。’”
问:“如果是这样,只能说唯心而已,为何还要说净土呢?”
答:“我们应当要知道,自心的体性的确不是生灭的因果法,一切万法都在一念间唯心所现本自具足。但是众生迷惑和觉悟程度既然有所差别,那么因果的生灭法也就清楚分明而毫无差错了。阿弥陀佛是证入佛果的究竟觉悟境界,而我等仍然尚在因地的迷惑颠倒里。既然贪恋和嗔恨的爱憎分别心念,仍然会时时不断地生起,因此我们应当随顺佛陀的劝化,厌离娑婆求生净土,以取舍分别来达到唯心净土、不取不舍不生不灭的境界。所以说,从究竟涅槃的体性上来说‘唯心’,而从众生迷惑颠倒的事相上则要称赞‘净土’了。”
问:“那么如果有欣求厌离的取舍分别,难道不会造成虚妄执着的过失吗?”
答:“应当知道,圆教的学人,‘舍’则把一切的垢秽舍得究竟无染,三种国土九法界都舍尽无余。‘取’则求取一切的清净善法直到了止于至善的究竟之处,直取上上品的常寂光净土。因此《妙宗钞》说:‘取舍若到了极点,与不取不舍,也没有什么不同。’实在是因为常寂光净土,并不曾离开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等三种国土,十法界也都是在四土之中。
如果以肉眼、天眼、慧眼、法眼等四眼,以及一切智、道种智来观察,则无量三千世界的森罗万象,三种国土九法界皆须舍除。但是如果以佛眼观之,则一切法当下即是究竟真空虚灵寂静,并非离开三土九界,别有一个常寂光净土,也不是在常寂光净土之外,另外有一个娑婆世界。
如同古代大德所说:‘即使是懂得即心是佛,仍须假借修行而证得。’乃是这个意思。若是了解唯心净土本性弥陀,依循这一念三千圆融深奥的妙法,十万亿国土的遥远,都不能成为障碍。何以故?以心性具足一切法故,以心性遍于三千性相故,以互相圆融互相含摄故,所以可以如此。”以上约略地提示其中的大要,如果要深入证得这个义理,必须要努力除去情执妄想。
道琛有一天在禅定当中,见到一位老僧坐在禅床上,看着道琛说:“我就是四明法智法师。”道琛惊喜而恭敬作礼,问说:“道琛对于天台家的法相,未能透彻通达,乞求大师慈悲垂示指导教诲。”老僧点头表示答应。道琛出定之后,心地豁然开朗,智慧辩才日日突飞猛进。从此以后凡是谈论研究天台教观的人,都追随遵从道琛的说法。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西元一一四二年),主持南湖寺,修行法华三昧,感得普贤菩萨放光加持。创建净土系念会,在每月的二十三日,集合僧俗二众共修念佛,参与盛会的有万人之多。
绍兴二十三年(西元一一五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合大众讽诵《观无量寿佛经》,昼夜不断。不久大众都闻到异香满室。道琛说:“佛来接我了。”随即沐浴更衣,书写偈颂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菩萨住)。”又令弟子们诵《法华经·安乐行品》,尚未诵完,即忘我洒脱地往生,停留龛柩满一个月,仍然面貌如生。(佛祖统纪、乐邦文类)
转自《净土圣贤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