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跟着普贤菩萨发愿?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二十二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45:54

《天台宗纲要》

  第二十二集(三)

通教

(一) 六即

1.理即

2.名字即

3.观行即

4.相似即

5.分证即

6.究竟即

(五)六即 


5. 分证即。

藏教所说的菩萨,并不断惑,但是伏惑而不发,叫做伏惑行因。因为藏教认为见、思惑,为三界的根本,若断见、思惑,就不能再到三界里度众生了。通教所说的菩萨,虽断见、思惑,而不断习气,叫做扶习润生,因为通教认为若断习气,便成为一无所有,岂能再到三界度众生呢?所以必须用本来誓度众生的愿力,扶起残余的习气,以滋润三界的生死,生于三界之中,作利益众生的事业。若别、圆二教的菩萨,就不须伏惑行因,也不用扶习润生,因为别、圆二教中,有中道佛性,这中道佛性,是不空的;自能从这里发起应化等身,遍于法界,济度众生。


--- 《天台宗纲要》

佛/日/清/凉/宝

 扶习润生

这里出现这个名词了——扶习润生。藏教虽然断见思惑,但是不断习气,所以叫权乘菩萨。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实际上也有一个渐修的过程,后边圆教的菩萨等于果地的菩萨,是方便显现的。像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我们看是菩萨,实际上早就成佛了,请问祂们还要不要扶习润生?不需要的,但是因地的菩萨就需要。

 跟着普贤菩萨发愿

为什么我们要跟着普贤菩萨发愿?自己不会发的,很多时候自己也想不明白,为什么我要这样呢?“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声闻缘觉,乃至权乘诸位菩萨。”别人求都求不到的福,我们直接第一句就是“不求人天福报”,一句话就过去了。还有厉害的,第二句声闻缘觉又过去了,声闻乘有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这沾个边都是不得了的,都是人天福田,第二句“不求声闻缘觉”,一下子就过去了,然后第三句,“乃至权乘诸位菩萨”,诸位菩萨一下子又多少过去了,这口气多少大!所以我们沾上了普贤菩萨,坐的都是豪华车,行的都是高速公路,住的都是五星宾馆。

 止观双运

把佛陀的一代时教,五时八教都了达于心,再学《天台宗纲要》、《释禅波罗蜜》,禅定法门都有了,然后一个观、一个止,这就是天台宗主要的止观。永嘉大师为什么能够跟六祖大师见面?甚至打个招呼就回去了,就是因为他有深厚的天台教观的功底,贤首大师甚至学了《华严经》都不明白,最后还要藉助天台的教理才能够明白,然后再回过头去弘扬华严。

所以天台是很特别的教法,甚至连印度的梵僧听了智者大师的讲课,都说这跟印度讲的都是一样的,所以智者大师才被尊为东方释迦文,他老人家确实有非常甚深的见地。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干慧地有二种:一者、声闻,二者、菩萨。声闻人独为涅槃故,勤精进,持戒清净,堪任受道;或习观佛三昧,或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分别集诸善法,舍不善法;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名干慧地。于菩萨则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性地者,声闻人,从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于菩萨得顺忍,爱著诸法实相,亦不生邪见,得禅定水。八人地者,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是十五心,于菩萨则是无生法忍,入菩萨位。见地者,初得圣果,所谓须陀洹果;于菩萨则是阿鞞跋致地。薄地者,或须陀洹,或斯陀含,欲界九种烦恼分断故;于菩萨过阿鞞跋致地,乃至未成佛,断诸烦恼,余气亦薄。离欲地者,离欲界等贪欲诸烦恼,是名阿那含;于菩萨离欲因缘故,得五神通。已作地者,声闻人得尽智、无生智,得阿罗汉;于菩萨成就佛地。辟支佛地者,先世种辟支佛道因缘,今世得少因缘出家,亦观深因缘法成道,名辟支佛。辟支迦,秦言因缘,亦名觉。菩萨地者,从干慧地,乃至离欲地,如上说。

(五)六即 

藏教虽说有菩萨,其实是没有菩萨的,既不断见思烦恼,岂能历三阿僧祇劫不会迷失退堕呢?藏教的菩萨,其实本是别、圆二教的菩萨,为化二乘,方便应现,并不是真有不断惑的菩萨啊!所以这里正说菩萨决定断惑!若说菩萨不断惑,是方便的说法,不是真实的道理。

--- 《天台宗纲要》

佛/日/清/凉/宝

 大乘空性的见地

实际上藏教里是没有菩萨的,藏教的菩萨是别、圆二教的菩萨化现的,正如佛陀所讲的那样,外现声闻的形,内密的菩萨心。从实际理地上,也就是开权显实的角度,从《法华经》的角度,实际连藏教也是佛所化现的。

小乘佛教虽然有一些简单的名词,他们的资粮里也有波罗蜜,但是跟大乘的波罗蜜是不一样的,大乘波罗蜜带着大乘空性的见地,他们的波罗蜜实际上就是资粮,怎么供养三宝,怎么修人天乘的资粮。

上座部的教理里没有大乘的教法,他们只有名相,有Mahayana这个名词。他们虽然也有所谓的六度,但他们的六度跟大乘的六度还是不同的,他们的苦集灭道就是实打实的苦集灭道,苦就是苦、集就是集、灭就是灭、道就是道。到通教这里,苦集灭道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苦也是当体即空的,集也是当体即空的,灭和道也当体即空。 

 巧把尘劳为佛事

大乘佛教有一句话就是“巧把尘劳为佛事”,请问这是什么人的境界?藏教的人是不行的,这是圆教的人的境界啊!这很神奇的,我们有时候说娑婆世界不是应该有佛教的,娑婆世界没有这个因,这都是佛菩萨的愿力。

所以为什么天台宗依着《法华经》呢?是真实的有藏教吗?藏教也是从诸佛菩萨本怀里所现出来的,为了接引钝根的众生,所以才显现了藏教的理论,所以《法华经》里佛陀就说“无二亦无三,唯有一贞实”,能够理解这个是不容易的。

《妙法莲华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诏译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深入众生之性。如其志乐小法,深著五欲,为是等故说于涅槃,是人若闻则便信受。譬如五百由旬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将导众人欲过此难。所将人众中路懈退,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导师多诸方便,而作是念:“此等可愍,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作是念已,以方便力于险道中,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莫得退还。今此大城,可于中止随意所作。若入是城,快得安隐!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是时疲极之众,心大欢喜,叹未曾有:“我等今者免斯恶道,快得安隐!”于是众人前入化城,生已度想,生安隐想。尔时,导师知此人众既得止息,无复疲惓,即灭化城,语众人言:“汝等去来,宝处在近。向者大城,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日清凉宝

佛日清凉宝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日清凉宝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日清凉宝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日清凉宝。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