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宗族祠堂与祠堂文化


点击上面祖源文化传播关注我们

宗族祠堂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它是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它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家族的圣殿,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

家族祠堂,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宗族观念在人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宗法家庭制度是旧中国社会的基础。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祠堂是什么?

宗族祠堂,又称为“祠庙”或“家庙”,旧时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曰墓祠;南宋朱熹《家礼》立祠堂之制,从此称家庙为祠堂。

当时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民间不得立祠。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代嘉靖“许民间皆联宗立庙”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倒是做过皇帝或封侯过的姓氏才可称“家庙”,其余称宗祠。

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一般分为家祠和宗祠。家祠是家人祭祀近代祖先的场所,一般不出五服。而宗祠则是族人祭祀先祖的地方。由于统治阶级的提倡,这种建立宗祠祭祀祖先的风气在清朝康、雍、乾三朝达到了顶峰,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祭祀由专门的家庙制度转变成庶人祭祖的宗祠制度。

祠堂起源于氏族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族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

祠堂的主要功能

1.祠堂是祖宗神灵聚居的地方,供奉着祖先的神主,祭祀先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

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桐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

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形成和维系宗族制度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支持,维护和巩固族权地位,即通过敬宗以收族。

古人认为祭祀乃“国之大事”,列为五礼之首。祭祀务在孝敬,以尽报本之诚,十分讲究祭祀气氛的庄重肃穆。古代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经过祭祀仪式后可以附于神主牌位之上。

祭祀祖先就是祭祀祖先的神灵,宗庙内祖先的神主排列顺序是“左昭右穆”。始祖居中,始祖以下的男子隔代交替为昭穆两列:即始祖以下一、三、五等奇数代为昭辈;二、四、六等偶数代为穆辈。

昭居于始祖之左,穆位于始祖右边。在祠堂的寝堂内,唐宋以后流行立先祖塑像,明清则流行挂先祖画像轴,民国时期开始挂考妣照片。

2.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

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疏、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

宗谱是一个家族的档案,它对本家族的族产、人口等情况有完整的记录。家谱又是家族的成文法律,它为处理家族内部事务提供依据。宗谱也是族人身份和辈分的凭证,族人可凭借宗谱“明世次,序长幼”确定自己在宗族中的地位,并获得相应的权利。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

有些族务如祭祖、扫墓、认亲等也需要依据宗谱来决定,因此宗谱也成为家族的行事指南。

3.祠堂的助学育才功能。

“凡族内有清贫学子可造者,应予募捐补助其学费,或由本会拨款伸资鼓励其父兄而便栽培其人材。”

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祖,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4.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礼法的课堂。

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人向族众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戒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

族长向族人灌输封建的伦理道德、纲常教,使族众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他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按照家法族规要求去规范族众的思想和行为。对于扬名立万,堪为楷模的族人,也会对此加以褒奖,树立榜样,激励教化族人。

5.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

族中遇到重大兴革事宜,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柯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等,都由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族众可以各述所见,但族权至上,最后决定权在族长手中,族长决定了的事,必须执行。

6.祠堂又是家族的封建道德法庭。

《族规》一般都附有奖惩条例,族人在犯规时,会依据《族规》的规定在宗祠对其实行惩罚。如果说家法族规是家族的法律,那么家法也是封建国法的补充。

族长就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在柯堂里判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族众犯法违规,小则祠堂治以家法,大则送公庭治以官刑,族长在祠堂审判由族中士绅陪审,允许族人旁听,借以教育族人。判决的实施也在祠堂,如杖责、罚金、罚苦役、公革出祠等。

7、寻根问祖,接待来访,联络宗亲的场所,加强民族团结,发扬民族凝聚力的作用。

以及通过陈列书画,阅读书报,增进知识,联络感情,增进宗亲邻里情谊,喝茶聊天休闲,发扬农村文化活动场所的作用。祠堂里每当风俗年节或族内重大的喜庆活动,祠堂又是全族欢庆或娱乐的场所,大一些的祠堂,通常有戏台建筑,好戏连台,既是唱给先祖们听的,更是演给宗族内男女老少们看的。

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力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

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它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确认的保障的一种辅助统治。

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范围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它是包容并蓄、海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

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以地域为标识的。其中谱牒文化里的一些优秀的家训、家乘、家规、家礼等文献中,有关立志、勉学、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的训诫和爱家、爱族、爱国的思想,在普及传统文化,规范人们生活和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文化教育教养,整齐家风,以至协调社会稳定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从文化角度来看,几千年后祠堂文化,其内容是丰富的,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原理和时代的要求进行去伪存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那些所谓“三从四德”以及数千年来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的惨褐烈毒,应该严肃、彻底的批判。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如大量的贞节祠、节烈坊等,可以作为这一惨痛的历史的教材。

包括祠堂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几千年华夏文明的基础。一些优秀的传统思想,已成为古代文明的瑰宝,流芳百世。在我国目前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传统的祠堂建筑及其文化,已经是凤毛麟角,显得岌岌可危。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开始了城镇化的步伐,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传统的宗法制度遭遇挑战,人们的宗族观念越来越淡薄,宗祠,成为一道渐行渐远的风景。

九十年代以后,全球华人掀起寻根热潮,在这个浪潮的推动下,许多宗祠得以修复。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而且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宗祠的某些功能如惩罚族人已经消失,但其认祖归宗、联络同族的功能却被继承下来。

如今了解宗祠文化,真正对这种文化有所研究,或是经历过这种文化生活的人们在日益减少。由此,我们更应该对祠堂文化的形式及其内涵,进一步去发掘研究,去洞察和思考。通过这些文化历史遗产,人们可以托物寄情、托物寄史,托物来寻根访祖、瞻仰未来。


许多年后,假如有人问我,当年你为社会做过的贡献是什么?我会说:我传播了很多充满人性、良知、散发着正义光芒的文字,我拒绝了与邪恶同污合流。

——这句话,据说是柴静说的,无从考证,但说得好!

END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发现更多精彩家族历史

总编:上官福楚

轮值编辑:官秀岩

资料采辑:上官辉

发布:官正琼

审核:熊剑文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祖源文化传播

祖源文化传播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祖源文化传播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祖源文化传播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祖源文化传播。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