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如空如幻的止观,对治如空如幻的昏散


点击图片观看讲课视频

课程:《天台宗纲要》第二十三集

讲述:上传下喜法师

地点:宁波慧日禅寺

时间:2018年

本集视频时长:44:56

《天台宗纲要》

   第二十三集(二)

 

通教

(六)十乘观法

1. 观境

2.真正发心

3.善巧安心止观

4.破法遍

(六)十乘观法


通教的十乘观法,名目和藏教相同,而意义大异。

第一、观境。

观察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众生的五阴(色、受、想、行、识)、十二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都是因缘所生,本来是空,犹如幻化,非有而有。这样,观察所观的境界,如幻如化,又须了知能观境界的心识,也是如幻如化。于是,能观所观,都成为如幻如化。既知能观所观,都如幻化,便能令烦恼很快地断除,智慧很快地增长。不过修这样的观法,必须用切实的功夫,并不是口头说说,可以算数,也不是稍微开一点豁达的空见,可以冒滥的,必须真知灼见,一切诸法,犹如幻化,对于涅槃生死,无所执着,这才是通教中所修的观法。知生死如幻化,便不会贪着生死或逃避生死,知涅槃如幻化,便不会背舍涅槃或滞著涅槃。

我们现在自问:能不能修这样的观法呢?若道能修,便不免自欺欺人,因为我们自心中刹那刹那之间,不知有多少贪欲、嗔恚、愚痴的念头,哪里就能同这种观法相应呢!


若道不能修,又是自暴自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岂我一人,无有佛性,不应成佛!

圆教的不思议境,尚且即心本具,何况通教的观法呢!于是,既不可自暴自弃,又不可自欺欺人。佛法是决定要修学的,任何困难、任何阻碍,都必须加以排除,非达到自他成佛的目的不可;地位必须要弄清楚,我们是薄地凡夫,通身都是罪业,万不可以以凡滥圣,自欺欺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能则谓之能,不能则谓之不能,常常惭愧忏悔,务使内外如一,言行如一,方能渐渐有相应分。

利根的人,修这种如幻如化的观法,便能证无生忍,十乘观法,任运具足;钝根的人,不能即证无生忍,还须修习下面真正发心等法。

--- 《天台宗纲要》

通教观六根、十二入、十八界,当体即空。所以静权大师问我们能不能修这样的观法呢?如果我们说能修,未免有些自欺欺人,因为我们根本不是这个根器;但是如果说不能修,也是辜负己灵。所以我们不要当自己果然具足了这样的真本事,同时也不要拒绝,要发心来修,发心就是正因。

如果我们能修,不要认为自己有这样的果,就好像变成圣人了似的,但另外我们也不要辜负自己的佛性,因还是可以修的。虽然我造不了极乐世界,但是我愿意去,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通教的观法已经很难了,因为这属于三界里利根的人所修。藏教属于钝根的人所修,我们连藏教的钝根都比不上呢!请问法是不是一定的?不是一定的,所以八教里面,除了藏、通、别、圆之外,还有顿、渐、不定、秘密。

所以我们也不要自暴自弃,通过这样念一念,好像都有一点理顺了,是不是看到自己的希望了?如果我们花三年时间搞研究,所有的参考书都请了,请问三年下来,跟三天是不是不一样?肯定不一样的。

(六)十乘观法


第二、真正发心。

不假叫做真,不邪叫做正。通教是三乘共行的,所以不言发菩提心,但言真正发心。真能观生死涅槃犹如幻化,既不贪著,亦无执滞,不求名闻利养,穷达、吉凶、生死,都不能歆动其心,这样,方可以算做真正。我们应当自己勘验,发心学佛,真不真呢?正不正呢?

既然说是真正学佛,为什么在暗室无人之地,心念隐微之中,自欺其良知呢?为什么对于些微的得失便不能放下呢?可见,这真是发心的不真和不正。若在这里放过,即使再多学些佛法,尽管熟读三藏十二部,撑肠拄腹,还是归于无用!这里的真正发心,有三种人:声闻、缘觉,志脱苦轮,直观无生四真谛——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断见、思惑。

菩萨体达诸法,犹如幻化,依无生四谛,发四弘誓愿,虽知涅槃如幻化,而能任运以大慈心,与众生以三乘涅槃之乐;虽知生死如空华,而能任运以大悲心,拔众生分段生死之苦。虽能这样,与众生乐,拔众生苦,而知一切诸法,如镜中之像、水中之月,非有而有,有即非有,既不执滞,亦不止息。

--- 《天台宗纲要》

静权长老在这里强调,我们的发心真不真?正不正?我们的因地真不真?正不正?这里还不叫菩提心,只是叫“真正发心”。真正发心是自己可以出生死;发菩提心就是救众生出生死。帮众生出生死,前提是自己能够出生死,要真修实证才会有。

(六)十乘观法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凡夫的心,所以不能深入佛海,便是为了昏沉和散乱的障碍。因此,必须修止观来对治。止是止息妄念,妄念止息,散乱的毛病就没有了;观是观照诸法,诸法明显,昏沉的毛病也就没有了。

通教的止观,是如空如幻的止观。用如空如幻的止观,对治如空如幻的昏散,于是,就能发起如空如幻的智慧,破除如空如幻的烦恼。 

--- 《天台宗纲要》

凡夫的心为什么不能深入佛海?因为昏沉和散乱。这两大障碍,需修止观来对治。止是止妄念,妄念止息,散乱的毛病就没有了;观是观照,观照诸法。止是止非法,观是观正法,以正法智为观,什么是正法智呢?比如通教的智慧,诸法是空无自性的。

所以通教的止观是如空如幻的止观,用如空如幻的止观对治如空如幻的昏散。

(六)十乘观法 

第四、破法遍。


所破的是见、思惑,能破的是智慧。以如空如幻的智慧,来破如空如幻的见、思惑,虽能破所破,都如空如幻,然亦非无能破所破。若道见、思烦恼,如幻如化,有即非有,破除它做什么?智慧也如幻如化,有即非有,还有什么东西来破见思惑?不知如幻如化,并不就是没有,譬如善幻人所变的东西,确有此物,蜃楼海市,亦真有所见,智慧烦恼,虽都如幻如化,而幻化智慧,不可不生,幻化烦恼,不可不破!

--- 《天台宗纲要》

修行一边要具大刚骨,一边要如幻如化,否则的话,我们怎么破魔力?藏教钝根的人,哪怕证声闻缘觉的人,都觉得它的实有性很难破,更何况我们不修道的凡夫呢?凡夫就是有“我”。

我们虽然在如幻如化中,还是要把求解脱这种目标,隐藏在对人间的贡献、对社会贡献中。虽然我们的智慧要如幻如化,但是追求果,必须要行在因。

向上滑动阅览

《大智度论》

龙树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经】过诸魔事。

【论】魔有四种:一者、烦恼魔,二者、阴魔,三者、死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是诸菩萨得菩萨道故,破烦恼魔;得法性身故,破阴魔;得道、得法性身故,破死魔;常一心故,一切处心不著故,入不动三昧故,破他化自在天子魔。以是故,说过诸魔事。

复次,是般若波罗蜜觉魔品中,佛自说魔业、魔事,是魔业、魔事尽已过故,是名已过魔事。

 

复次,除诸法实相,余残一切法,尽名为魔。如诸烦恼、结、使,欲、缚、取、缠,阴、界、入,魔王、魔民、魔人,如是等尽名为魔。

 

问曰:何处说欲缚等诸结使名魔?

答曰:杂藏经中,佛说偈语魔王:“欲是汝初军,忧愁军第二,饥渴军第三,爱军在第四,第五眠睡军,怖畏军第六,疑为第七军,含毒军第八,第九军利养,著虚妄名闻,第十军自高,轻慢于他人。汝军等如是,一切世间人,及诸一切天,无能破之者。我以智慧箭,修定智慧力,摧破汝魔军,如坏瓶没水。一心修智慧,以度于一切;我弟子精进,常念修智慧,随顺如法行,必得至涅槃。汝虽不欲放,到汝不到处!是时魔王闻,愁忧即灭去;是魔恶部党,亦复没不现!”是名诸结使魔。

我于十方佛,合掌诚祈请:

为众除苦暗,请燃正法炬!

回  向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佛日清凉宝

佛日清凉宝网为您提供最新的佛日清凉宝信息,让您快速了解佛日清凉宝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佛日清凉宝。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