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映虚舟禅宗概论6017 真心息妄
6017 真心息妄
“或曰。真心在妄则是凡夫。如何得出妄成圣耶。曰古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经云。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
我们上一节课,收尾的时候就讲到这个了,我们再看一下它的逻辑。第一叫“幻身灭故”,我们说“身、语、意”。第一,所有颠倒想,为什么?
“善不善孰为本?”答日:“身为本”。《维摩诘所说经之观众生品》
“ 身”就是颠倒想的根本,所以第一是“幻身灭故”。基于“身”的明觉,然后基于它。我们从“触”到“受”,这个“觉知”。
首先要有“身”,不是麻木不仁,不是一种叫盲聋暗哑,白癞癫狂。我连这个“身”的觉知都没有,那就连“幻身”都不觉的,那就是一大坨儿。那这个时候就谈不上明觉、智慧都无从谈起了。
第一步,先要体会这个“身”。我们从拿放、呼吸之间回到真实的这个生命感。所以先要有“身”,有这个“我”。否则是一种完全“无明”的状态,这就谈不上修行。由这个“身”的觉知之后,我们从“触”的打开。从“触”,然后不以它为互动,只是觉知。这个时候就是:五八六七果因转,这个五和八之间,我们不卷入。那么直接是“心”,心和你的佛性之间是打通,所以五和八打通,六和七不去作为。
比如我们呼吸和拿放,是用不着“意识”的,所以更不要判断。我们以这样的方式来修行,这就是说从这儿,身的打开。“幻身灭故”,并不是“身体”没有了。而是不基于“身体”去看,那么就是回到“心”。
那么这个时候呢,我们说:十二入、十八界。第一个“身”对的是“蕴”。第二个是“幻心亦灭”,由“身”而生出的这个“妄心”就灭了。由“幻心灭故幻尘亦灭”这是十二入。所以内六根对的外六尘。所以就是根触灭,这是“触”,十二入对的是“触”。所以眼根对的是眼尘,耳根对的耳尘。
就现在我们整个这个时代,给我们的感官,既提供给我们方便的生活的时候。其实这些五蕴六尘,也都遮蔽我们。尤其一些过度的设计,或者以一种欲望的方式来开发的设计,像营销模式。在这个时代,是在古时候没有的。
所以“幻尘”,那这个“尘”,是尤其的多。六根清净方为道。实际上怎么能够清净呢?我们一直被这些尘所引诱,那么形成了“十八界”。我们后边是蕴触界,就到了后面的整个形成了我们认为的那个世界,那就越来越复杂了。“幻尘灭故,幻灭亦灭”,蕴触界到界,这个整个世界。你认为你限于的这个生活或者沉迷的这个生活,或者是认为的什么样的生活。所以这个“幻灭亦灭”。
另外一方面,更准确的是,我们开始修行之后,苦集道灭 。我想去除的,我想清静。就像我要打坐,为什么打坐?我要成佛,我要打坐,我要清净,我去练瑜伽,我去健身,我去怎么样,貌似是一种阳光的生活。其实只是换了一种颠倒的方式,本质没有差别。并不是让我们内心能够平静,并不能去明心见性。只是一种商业所提供给我们的一种消费生活。那么“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当我们一层层的脱透,脱完之后。
所谓“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或者“心随万境转”我们还是在这个世界生活,“转处实能幽”。我可以用各种品牌,我也去用各种的APP,但是呢,这当中我用它,“物物而不物于物”,我不被它颠倒。不被它去引诱,让我去被它的算法去算计。那么这个时候,我们才能说“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这当中显的是我们的“心”。“ 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永嘉亦云。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尽时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
从这来讲,我们就知道,一般的瑜伽啊、冥想啊,还是对的根和尘。所以它并不是真实,它是一种另外的“虚妄”,是一种织造出来的。所以我们管它就是另外一种世间法吧,我们叫“精神性物质主义”,从一种完全“物质化”的转化成一种“精神性的物质主义”。本身还是享乐,还是拥有,去得到,这是没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它的危害更深。
“此乃出妄而成真也或曰。庄生云。心者其热燋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再抚四海之外。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悬而天者。其惟人心乎。此庄生先说凡夫心不可治伏如此也。未审宗门以何法治妄心也。曰以无心法治妄心也。或曰。人若无心便同草木。无心之说请施方便。曰今云无心。非无心体名无心也。但心中无物名曰无心。如言空瓶。瓶中无物名曰空瓶。非瓶体无名空瓶也。故祖师云。汝但于心无事于事无心。自然虚而灵寂而妙。是此心旨也。据此则以无妄心非无真心妙用也。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这块儿我不解释了,这说的很清楚。
我们来看具体的十种方法,“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堤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妄念破觉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
我们说“觉即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所以我们一开始只要“看到”,说“看到”就好。但是这个“看到”,其实还是“能”和“所”。所以我们看到这个“所”的时候,我们意识到“能”,那么这个是“觉”。所以有“妄”就有“觉”,有“众生”就有“佛”。
所以我去面对众生的时候是一个佛见,那刚开始起修的时候。我们要至少要能够意识到这个“能”。紧接着功夫再好,这个警觉是一种紧张。因为要堤防啊,提防我们被跑啊,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啊,这个时候第一步功夫先要有这个“觉”。
第二步,这个“对峙”。就是这个紧张感再放掉,是一种无觉之觉。我们是一种“能、所”退到后边的这个“心”的。这是要一步一步去做,所以先要在“能、所”上面,能够清晰。
然后“觉”,“妄觉俱忘”这个“妄心”这个“觉心”,也都忘掉。这时候,我们这时候,一般人不管修“空”。“那我什么都不做,不完了吗?我不应该做点什么吗?“其实这就是“妄心”。就这个“觉”,”我都看见我的问题了,我都知道。”但是一直守这个“知道”。其实它是嗔。
就像保安每天盯着会不会有贼来,固然是盯着没贼来。但是它本身就被锁在这儿,它本身还是妄。只不过就像有洁癖,总是觉得脏,心里面总有这个在。那么就不得休歇,不见真心。
所以一味的颠倒,满街是贼,这个也不行。现在有保安每天盯着贼,这个本身还是妄。所以“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此是息妄功夫也。”
“月映虚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