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样富民?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孝悌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要使百姓富裕,就要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的职业即商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雕琢装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买卖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珍奇货物来谋利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阨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这三者都能够守住根本,远离枝末,百姓就会富裕;如果远离根本而守住枝末,百姓就会贫穷。这一段讲为政中的“务本”,首先我们看富民。古人所理解的富民与现代有所不同,并不认为刺激消费、发展经济、追求GDP的增长人民才富裕。古人说的富民,就是要让人们衣食无忧,首先解决温饱问题,所以“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以农业为本,以商业为末。“商贾”,是商人,商业的作用是互通有无,把这个地方生产的,那个地方所缺乏的,能够互相沟通交换,所以说是“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不是为了谋取利益,把那些少有的、稀奇古怪的东西拿来卖,引起人们的好奇心,然后将价格抬高,让人们去买,从中获利,这是枝末。如果背离了根本去追求枝末,会导致哪些问题?第一就是分配不公。在《汉书》中讲,农夫和商贾的生活对比很鲜明,如果不重视农业这个根本,而是一味重视商业,农夫就会过着这样的生活:农夫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砍伐薪柴非常辛苦,还要支应徭役,即支付税收,服劳役等。春天不能够避开风尘,夏天不能避开暑热,秋天不能避开阴雨,冬天不能避开寒冷,四季之间没有一日是可以休息的。私下里还要送往迎来、吊问死者、探问疾病、养育孤儿、抚育子孙等,其中包含了很多的辛苦。此外,还会有自然灾害、暴虐的政治、赋敛的不适时、朝令夕改这些事情加之于身。他们拥有的东西可能因为太多,半价就出卖了,没有的东西却要用两倍的代价来获取。结果就有农夫卖了田地、住宅、儿孙来偿还债务的现象。这是农夫的生活。商贾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大的商人积储了很多的东西,在价格高的时候,他们可以加倍获得利润。小的商人坐在摊子上贩卖,因为他们手里有着一些别人没有的货物(也就是这里所说的“鬻奇”),每天在市场游荡,趁着上面征敛很急的时候把这些东西卖出去,所以得到的利润也是加倍的。这些商人,男的不用亲自去耕种,女的不用亲自去养蚕织布,但是穿的却是非常豪华的丝绸,吃的也是珍馐美味,他们没有农夫的辛苦,但是大地所生产的东西却被他们所享用。又因为他们家产丰厚,结交了王公大人,他们的势力可以超过官吏的势力,进行权钱交易。他们到很远的地方去游逛,“冠盖相望,不绝于路”,他们的伞盖,一路都能够绵延很远。这样就导致商人兼并了农夫,农夫流离失所。农夫吃不饱、穿不暖就可能作奸犯科。所导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犯罪率上升。古人分析问题,分析得很透彻,看到忽视农业、重视商业会导致奢靡之风,带给社会骄奢淫逸,而且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很严重。贫穷的人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服,就走上作奸犯科的路;过分安逸放纵的人,就会走上邪曲不正的路,放荡形骸,互相攀比谁更奢华,谁更穿的薄、露、透,这样放纵欲望,很难不犯罪。奢靡之风盛行,是不重视农业这个本业所导致的第三个问题。《崔寔政论》中说:“夫人之情,莫不乐富贵荣华,美服丽饰,铿锵眩耀,芬芳嘉味者也”。意思是,人之常情、人的习气、习染都是喜欢荣华富贵,喜欢美丽的服饰叮当作响,而且炫人眼目,喜欢吃的都是香喷喷的美味佳肴。白天想着这些事,晚上作梦还是想着这些事,一心一意就是想着怎么吃喝玩乐,须臾都离不开自己的心。古人把人的欲望看得很透彻,所以把它比作深渊。人的欲望如果没有节制,任其发展,最后自己都没有办法束缚自己。古人是通过礼法、制度、教育等,严格防患于未然,把人的欲望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做到欲而不贪。不重视农业会导致的第四个问题,就是粮食不足。这个很显然,因为重视商业,世间奢侈的风气愈来愈严重,服饰都违背礼制,没有实用价值的器具愈来愈昂贵,而农业这个本业却愈来愈低贱。务农的人、种桑的人很勤苦,但是收入却很微薄,而从事工商业的人很安逸,但是收入和利润却丰厚百倍。结果,农夫就会放下锄头去雕花刻镂,织女也会放下织机去学习刺绣。现在的社会也是如此,农民都不去种田了,都到城市打工了,因为他打工挣的钱比种地挣的钱要多得多。如此一来,亲自耕种的人愈来愈少,从事末业的人,也就是从事商业的人愈来愈多。荒地虽然有开垦,但是因为人们没有把心思放在种地之上,所以没有尽心尽力耕种、收割,就不会有丰收的年景。财富都集聚在少数人的手里、商家的手里,农民穷困,于是就会沦为奸寇、强盗。国家的仓库愈来愈空虚,监狱却人满为患。一旦年景不好,五谷不丰登,受饥饿、流亡过世的人就数不胜数。由于从上到下都很穷匮,所以也没有办法做到互相接济。最后他还说:“国以民为根,民以谷为命,命尽则根拔,根拔则本颠。”国家是以人民为根本,而人民是以粮食作为根本,没有粮食就会饿死。但是现在粮食没有人去耕种,人民不能够保命,这个根本就削弱了。人民这个根本被削弱了,国家也会陷入危难,这是国家最大的忧患。“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教育训导人,是以道德仁义为根本,教导人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这些伦常大道,而不是以巧言善辩为本。但是现在的社会风气却有所不同,看到一个人演讲,口若悬河,辩才无碍,大家都很称叹、很羡慕,于是都在枝末上学习,而不去辨别他所讲的内容符不符合道义、符不符合规律。“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言辞要以诚信顺理为根本,以奇异华丽为枝末。言语要看是不是真诚恳切,看到这个根本,才不会在枝末上做功夫,成为孔子所说的“巧言令色,鲜矣仁”。话讲得很动听,用词用得很华丽,是枝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列士”就是指读圣贤书的人,应该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根本,而以交友应酬(即搞公共关系)为末。现在人们都讲人际关系法、公共关系法,其实如果连五个基本的人伦关系处理不好,就谈不上搞人际关系。“孝悌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落实孝悌,重在尽心奉养,这是根本,而表面讲排场,这是枝末。譬如父母过生日时,给他们摆了一大桌子的宴席,请了很多的客人,看似很排场,实际是想向众人表示我很孝顺,但是平时都不陪伴父母,这就是舍本逐末了。现在还有一些人,在父母在世的时候不尽心尽力奉养,到做丧事时却办得很奢华,这也是做给别人看的。“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为人臣者,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忠诚正直是非常重要的美德,也是臣子、下属的本分。我们是不是扮演好了属下的角色,要扪心自问,我们有多少次敢于向领导提出不同的意见、合理的建议?领导不是圣贤,他所说的不可能连一次错误都没有,为什么自己一次都没有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我们担心失去什么?我们从所担心失去的东西上,就可以看到我们在意的是什么,欲望在哪里。一个人的忠正之心提不起来,就是因为有欲望,还有东西没有放下。所以中国古人说“人到无求品自高”、“无欲则刚”,就是告诉我们,做属下、臣子的不是以谄媚巴结、阿谀奉承为本,而是以忠正为本。“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这五点都能够抓住根本,那么仁义之风就会兴起。“离本守末,则道德崩”,如果舍弃根本而守枝末,道德就崩溃了。这段话是说为政要守住根本,而不是追求枝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