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以诚而入,修行凭的就是诚心正意!


修行凭的就是一颗心,只有这颗心有清有浊,有愚有智,外形上难以区分,无从判断。我相信祖师爷认的也是这颗心,你的心一够,祖师爷自然加持。只要是秉着修行的心,就是祖师爷的弟子。

全真道日常吟诵的经比较多,体系也比较庞杂。有经、有忏、有诰、有科仪。我们先来说一下经。

念经有什么讲究

全真道日常吟诵的一些经主要包括《太上玄门日诵早坛功课经》、《太上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这两部经合称为《早晚坛功课经》,有的简称为“功课经”,也有的称之为“早晚课”。还有两部,一部是《太上三元赐福赦罪解厄消灾延生保命妙经》,一部是《太上玄灵北斗本命延生真经》,这两部一部简称为《三官经》,一部简称为《北斗经》,加上前面的《日诵早晚坛功课经》,合称为“四品经”。

“四品经”是中乘法的基础,也是入道弟子的必奉经典,尤其是《早晚坛功课经》,功课、功课,日用不离的东西。就是说我也许是修别的法门,但是“功课经”一定要会念。《早坛功课经》的讽诵时间一般为卯时(5—7点),如果是念修行经的话一般是寅时(3—5点)。《晚坛功课经》讽诵的时间一般为酉时(17—19点)。但是随着宫观慢慢的开放,信息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一些丛林庙还有一些大的宫观,为了迎合老百姓对于道教的理解,通常将早晚坛功课经的时间做以调整。比如调到早坛调到8、9点钟,晚坛提前到15点左右。

《三官经》一般是午时(11—13点)念诵。

在特殊的时候,你比如说,腊月的二十五,玉皇巡天,接驾的这个日子,《早坛功课经》是子时念诵。

《北斗经》一般是戌亥两个时辰之间(19—23点)念诵。晚上星星出来以后,子时之前,在这个时间进行礼斗。

“四品经”功用各不相同,《早坛功课》以结“仙缘”,《晚坛功课》以结“鬼缘”,《三官经》以结“人缘”,《北斗经》是延生保命的。仙道未成,先结三缘:仙缘、人缘、鬼缘。“四品经”的基础上再加两部经,一个是《度人经》,一个是《玉枢经》(也称“雷经”),就称之为“六品经”。

在度亡方面,道教最早期的度亡是葛仙翁葛玄祖师的“太极祭炼”。太极祭炼比较方便,一个人就可以完成,之后有斗姥祭炼的方法,有灵宝祭炼的方法。我们现在全真派使用的祭炼方法是萨仙翁萨守坚祖师的“青玄祭炼”,又称之为“铁罐施食”。除了刚才说的“六品经”之外,度亡方面,一部必诵经典就是《全真青玄祭炼铁罐施食全集》(上下卷)。

《铁罐施食》的诵念时间一般是酉时以后,因为阴阳两隔,阳气太旺,众鬼不能接近,通常都是太阳落山以后,一般都是六点。阴阳相交了,但是也不能太晚。太晚的话阴气太重,一般就是6点钟开始,一般到9点、10点念诵完毕,这样的一个跨度。

还有一部最尊贵的经,就是《高上玉皇本行集经》(上中下三卷),简称“皇经”。皇经称之为“子午皇经”,通常是子时念诵,或在午时念诵。道教在“中乘法”里面最尊贵的就是“皇经”,禁忌最多的也是“皇经”。

还有一部“大梵斗”,也是中乘法里面常见的。也有人持念《文昌大洞经》、《灵官经》、《碧霞经》、《真武经》、《孔雀明王经》等。《度人经》、《皇经》、《大梵斗》等,都称之为“大经”,要求的禁忌非常非常多,通常都是先从“四品经”开始,深入以后,尤其是戒行一定要比较坚固,在这个基础上能够保持全素才可以念诵。这个全素是指完全的全素,完全到什么程度呢?你像一些调味品,那是坚决不能食用的。白糖也不能食用,通常都是自己亲自做,如果诵念“皇经”的话。外面的饭是绝对不能吃的,就算是做素菜,你不知道他这个锅以前是做什么的,而且得绝对的知根知底,整个的过程、材料,整个的这个过程都是能看得到的。

所以老修行为了谨慎通常都是自己做,如果是外出的话,一般都是提前烙一些干粮,随身带着。我见过一位老修行,她后来是没有办法就买了一个南瓜,啃那个南瓜,吃生菜。就宁可饿着,也绝对不会动用荤腥的。每部经有一部经的禁忌,有时间上的禁忌,有方位上的禁忌,日期上的禁忌,这个都要遵依师承,如仪如法的去修持。我们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一个大概的介绍。

念经必要拜忏

这是常念的“经”。“忏”通常是跟“经”相连的,有经就有忏,尤其是大的经典。念《皇经》就有《皇忏》,念经就必须要拜忏,忏的核心就是仰赖经功浩力来免除宿世以来的业力。我们消业就两种方法。一个就是诵经、忏悔,这个忏悔指的是真忏悔,发自内心的,以不二过作为一个标准进行的忏悔。一个就是苦修,这个苦修不是说吃苦,有一些苦是你自己业力承担的,这个苦就像邱祖一样,磻溪六年、龙门七载,七年时间磨性滚石,消了七世的业力。这是我们消业的方式。

早晚功课也有忏,比如《邱祖忏悔文》后面的“尚愿国安民丰时和岁稔”,一直到最后“尘劫有尽我愿无穷”,叫《虚皇忏》。拜忏一般是甲子日、庚申日、本命日,三元五腊,这些祖师临坛的日子。一般都在午后来念诵,比如说下午2点钟,在做完午课之后,然后来进行一个忏悔,拜忏。拜忏通常都是一句一磕头,比如说“尚愿国安民丰、时和岁稔”,磕一个头。再念一句磕一个头,提朝引领着。“经”、“忏”是相连着,有经必有忏。

再接下来还有“诰”,《早晚课》也会拜诰,一般是初一、十五会上全殿。早坛一般拜《弥罗诰》,也就是在《太清诰》诵完之后刹板,然后提科来引领拜这个《弥罗诰》。也是一句一磕头。晚坛一般是拜《斗姥诰》。

以上大概说了一下“经”、“忏”、“诰”,还有一个非常庞大的一个体系,就是“科仪”。科仪是庙院为了某一个具体的目的吟诵的相应的经典,一般由高功来完成,两边是经师。它和前面的念诵不同在于一个是穿着的不同,一个是位置的不同。念经、拜忏、拜诰都是在经单上面对着祖师完成的。

科仪之中,以坛所为中心,是纵向排列的,经师是站立的。依次从供桌往殿门口这样去排。经单上的着衣称之为“班衣”,一般都是单色,比如说红色,可能袖口、领口加一点黑色的图案,有的背后有一个太极图等等,都比较简单。在做科仪的时候,穿的就是法衣了,也称之为“天仙洞衣”。上面有龙有凤,各种吉祥的图案,有云彩,有松竹,有的还有祖师的密讳。之所以称之为“天仙洞衣”,就是在模拟仙人,仙人穿的衣服就是这样的衣服。

诵咏的这些经都是先天之文。道教的经不是哪个人写的,都是自然真炁凝结而成,诰不是哪个人编的,有的资料说它是一种文体,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所谓诰,通的就是告诉的“告”。由某个真人带下来的,是上界的密文、隐文,它不是后天的某个人写成的,是从天上带下来的。这是要注意的。

道教诵念经文的这些韵也切莫以为是曲子,都是仙乐,是真真正正的仙乐。仙界的声音带下来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科仪有很多种,有阳事、有阴事,这是一个简单的区分,就是它针对的目的是给活人祈福消灾、解厄延生,还是给亡灵炼度,让他往生仙界。针对活人的我们称之为“阳事”,针对与亡人的我们称之为“阴事”。

科仪的类型非常的庞杂,里面涉及到的天文、地理、医学、文学,各方面的内容也是难以尽述。很多的人在研究,也研究不透,从各个角度去研究,从它的音乐性,文学性各个方面去做研究。对于道人而言,是仰赖的信仰,他不做研究。师父告诉这么做他就这么做,按照传承去完成自己的信仰。至于为什么,不是他的工作。

斋醮活动,我们在一些祖师诞辰还有一些庙院的庙会都可以看得到,中间有一个手拿朝简,头戴冠子的,身穿紫色衣服的称之为“高功”。高功是一坛法事的核心人物,经师是他的一个辅助,真正起作用的一场法事的效果如何,是不是能够完成一个事情,取决于高功他的个人,他的修为,他的日常的功德。所以很多的庙院,高功通常是不做事情的,他如果处理别的事情就耗散了、分散了。不做事情的时候就是在修行、在静修。他是法坛的一个灵魂人物,一个核心人物,在法坛上他是最高人物,也是任何人不能扰乱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高功有的时候拿朝简,有的时候拿如意。如果拿朝简的时候,通常是以臣子的身份。他在玉皇前是称臣的,来起奏一个事情。如果是手捧如意的话,代表的是化身,存神变化,通常是代天宣化,代替祖师讲法。代替的不是他个人,不是臣子身份。比如说度亡的时候,他代表的就是救苦天尊,以救苦天尊的身份向众鬼宣法,来使他们解脱,给他们传三皈九戒。这是要注意的。

当我们遇到一个法会的时候,不管是作为一个信众专门去参与法会,还是一个游客游览道观的时候偶然间遭逢这样一个法会,都要起恭敬之心。闻经听法不容易,这些经字字句句攸关生死,如果能够用心去感悟的话,一字必有一字之功,必然会得到祖师的加持。所以倘若有这个福份,遭遇了一个法会,要懂得跪经。演放祖师的经典,我们随堂叩拜。而不是说亵渎,像看热闹一样。就是你耽误的是自己,你就错失了一个难得的一个法缘。

道以诚而入

祖师的法是靠人去宣的,祖师不会说凌空显化出来,身放光明。点点滴滴是靠人在做,人做的是神仙的事,念的是祖师的经。此时此刻我们就如同对待祖师一般,一定要珍惜法缘。

有一个老修行身子骨病了,躺在床上,他的徒弟凌晨5点钟轻轻的推开殿门,害怕打扰到师父休息。山中没有那么多的法器,也没有多的东西,就一个人念念鱼子经,师父听见了,都要从床上坐起来,把头发盘好,恭恭敬敬的两个手抱拳,闻经听法。徒弟回来之后一看,师父怎么坐着,师父说我听见木鱼的声音了。

我们倘若有这样的诚心,我们现在的文化、教育各方面都比以往要好很多,我们倘若有这么一点点诚心,此生必不会虚度。可是我们唯独少的就是这个诚心。“道以诚而入”,少了这个“诚”字,少了对祖师的恭敬,那就如同相隔天涯。再怎么给你讲道理也是无济于事,唯独自己有了诚心诚念,祖师的经才会注入进去,才会起到效验。

在一个坛场之中还有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个人物很隐蔽,他像一个仆人一样,既不能出现的太多,因为会打扰到坛场,也不能离得太远,因为随时随地需要他。就是殿主。

你如果要问一个道观里面谁的道学知识最丰富,通常就是那个敲罄的人,伺候香火的人,擦供桌的人,扫院子的人,这个人就叫“殿主”。他天天在祖师爷的脚边伺候着祖师爷,他所掌握的道教知识,包括经,包括科仪,包括高功的东西,比任何一个人都丰富。但是他是不上坛场的。他是一个护法的角色,伺候的角色。平常的时候,没有法会的时候,伺候信众,伺候祖师,服务于一切。有坛场的时候,伺候高功,伺候经师,默默无闻,他是一个随时出现又随时消失的人。

一个好的殿主顶得上半个高功,他所掌握的东西比一个老经师还要多,否则他做不了一个经坛上的殿主。所以切莫看清那个你进了大殿磕头,他给你敲罄的人,他是真真正正践行道业的人,功德最大的人,也是最平凡的那个人,也是庙院里面我们看起来职位最多的那个人。

所以学道的一开始通常是从值殿开始,能够把殿执好,你的道学知识已经很丰富了,否则你不可能把里里外外,前前后后所有东西弄得这么精确。这是殿主,是最让人值得尊敬的一个人。他的过人之处就在于积阴骘、不显露的,没有人向一个殿主称贺,他也绝对没有半点需要称贺的心。他需要随时随地的出现,同时站的位置又不能太显眼,又要随时随地地消失。最难做的就是殿主。一个能做殿主的人,必然是一个老经师或者说是老高功。经单上的任何一个人,我们都不要轻视。我们生活中、工作中的任何一个人切莫轻视。

修行凭的就是一颗心,只有这颗心有清有浊,有愚有智,外形上难以区分,无从判断。我相信祖师爷认的也是这颗心,你的心诚,你的心一够,祖师爷自然加持,自然是祖师爷的弟子,无论你是在山林中也好,在城市乡村也好,还是隐居于商场,隐居于官场。只要是秉着修行的心,就是祖师爷的弟子。倘若这颗心不纯了,这颗心偏了,这颗心被外物蒙蔽了,无论你在哪儿,最终都是这样一个坏烂时空中的一个分子。难逃消亡,最终时空粉碎,就跟着一块儿没了,无从救度。

经摆在这里,同吃一锅饭,各修来因,同念的一本经,最后的结局也不相同。经是一样的经,每个人的心是不一样的,用什么样的心得什么样的果,用几分心得几分果,有了这颗心自有祖师加持,少了这颗心,只是当成一个走过场,口念心不念,最后把自己哄了,搞不好还要背罪孽,如同《邱祖垂训文》所说的,“不如还俗归家,染苦为乐,为何要久恋玄门,迷而不省?”

各自用各自的心,自己是自己的主人翁,三宝法船是给有心人的,无心之人就是无缘之人,无缘之人任凭三宝的经功浩力也救度不了。所以我们今生能够得这样的一个人身,能够生在中华,又有幸去闻经听法了不得,这是宿界以来积攒的,多少的生灵没有这个机缘,一定要珍惜,珍惜这一切,珍惜自己的人生,珍惜这样一个国土,珍惜这样的一个三宝法筵。

要发一颗永出爱河的心,永出沉沦的心,永出苦海的心。而不要在这个短暂的物质世界去沉沦、迷失、苦恼。这样的苦恼是无穷无尽的,死了之后换一个人生,你的心依旧是迷茫的,依旧要求索,依旧要挣扎,何不今生发一个勇猛的志气。既然有了人生,生在中华又得闻正法,就把它认定,死不悔改,走到天涯海角就认这个路,把这颗心正一正,把自己的真面目找一找。

本文作者:陈景展  腾讯道学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白云仙院

白云仙院网为您提供最新的白云仙院信息,让您快速了解白云仙院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白云仙院。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